德械师不论是分队战术还是战役使用原则,都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实情,而且这个实情还是德国人造成的。众所周知,德国人的分队战术是围绕机枪展开的,其他的士兵只装备栓动步枪作为辅助火力。而德国顾问却为德械师选用了压制火力很贫弱的捷克式机枪,根本无法承担起火力中心的作用,对上有机枪还有掷弹筒这样的点面杀伤武器都有的日军,从分队开始,中国军队就全面落于下风。
原来历史的抗张中,“德械师”部队和“美械师”部队相比,明显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军事改造更成功些,两者不同的战绩就有高下的分别。美国人的军事思想不如德国人多矣,但美国人能做到让你打什么仗,我把该配的武器给全乎了,让你打的有模有样。
再说军官教育,德国顾问在中国长达8年,就没有能多大地改变中国军官阶层的战争思维和战术水平,很少人能够运用德国人擅长的纵深攻击和纵深防御、弹性防御和空地一体攻击的战争艺术,在兵器和兵员素质全面占优的日军面前,还是只会打一战时的简单线式单点式攻击和防御。所以就有了美国人史迪威说的“中国的士兵是一流的,但军官却是三流甚至四流的水准。这那有几分德国军官团一流的风范。
举个例子,就可看出德国人对中国军官教育的失败。二战后越南人抗法战争,中国顾问团在1950年底开始训练越南人民军,只用了三年时间,就能和装备上全面占优的法军对战,最后在奠边府一战消灭法国人的重兵集团,解放了越南北方。这时的越南人总不会比中国人聪明吧,三年就能打得有模有样了。说到底中国军官在八年正面抗战中的拙劣表现,就是德国顾问对中国军队改革的失败的表现。
中国人民是个知道感恩的民族,德国顾问在中国除了发扬了他们严谨的工作风格,而且十分尊重中国同行,这使得德国顾问的口碑大大超过了日本、苏联和美国顾问。但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些国家顾问的成就,还是要和他们训练的军队战绩来评判高下的,感情代替不了一切,更代替不了鲜活的生命。
以秦川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什么样的顾问帮助都代替不了自身的自觉成长,顾问都只能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他现在就不把在东北空军中的德国飞行员当做什么顾问来看,只把他们单纯当做雇佣兵来看,为了提高这些人帮助他们的中国同行,他可以用奖金奖励的办法去鼓励,但决不让他们自持能力和技术,在中国飞行员面前趾高气扬,高人一等。融合,只有高度的融合,才能让双方在合作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像后来成功的跨国公司一样,虽然是由来自各个国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组成,但都绝对不提倡一类人在另一类人面前保有特权。不同类型的人走到一起,只有通过融合,才能让他们之间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相互向往和尊敬,人们才有相互模仿学习的原动力。
德国顾问团在最大规模时,也仅仅只有不到百人。战败后的德国已经没有了对中国政治干预的兴趣,所以与中国决不会产生国家主权纠纷和领土野心,来华的德国人天然就受到了中国人的接纳,并被奉为上宾。这反而让这些优秀的人被高层裹挟和驱驰,失去了和广大中国基层官兵融合的机会,所以对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进步作用有限。
当前的中德合作,因为受限于《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现役军人不能为外国提供服务,所以来华的人员都是以个人身份来华的。因此他们在中国,除了为国民党高层提供军事幕僚式的顾问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向中国推销军火和工业品,再帮国内购买各种原料。这也是这些顾问的重要业绩,或者是收入来源。
就比如这次,德国人看到中国向英国进口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一下就眼红心热不已。毕竟现在中国已经获得了英美为首各国的巨额银团贷款,大建设的浪潮就要铺天盖地展开了。德国也需要像英国那样,率先与中国达成国家间的贸易内容,来缓解国内经济惨状。
所以德国人这次选定了两个人,来做这项突破,一个是秦川,这个中国人是具体操作英国贸易大单的始作俑者,而且已经在空军业务方面与德国开展了有效的合作。一个是德国顾问团的魏采尔,他是受中国领导人尊敬的顾问团长,虽然这家伙不是个合格的生意人,但他在蒋面前说话的分量足够。况且,这次德国是拿出了足够的诚意,那些铁道机车不就是半卖半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