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行营那边只得以办北线军官讲习班的理由,把这7个旅长调到北平进了短训班。又特意请来魏采尔的副手舒尔曼上校,假意给这帮子军官办培训班,专门讲解高寒地带作战问题。这样一来,这帮子人暂时还没有生什么疑心,也一边装模作样地学习,一边在北平城偷空享乐。
陈恩亮是带着从统带部新兵部队中精选的一个卫队营和吴泰勋一伙,来到哈尔滨的。下车伊始,就开始对8个旅的留守干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招数还是他在辽西用过的方式,士兵指导员制、官兵平等。随后赶过来的冀南装甲兵骨干们,也开始正式接收囤积在哈尔滨的苏联坦克和火炮,进入训练状态。
北线的装甲兵器虽多,但品种很单一,就是苏式T26坦克,没有像冀南那边有大量的装甲汽车可以混编成装甲突击部队。但苏联人给的马匹不少,足足有2万多匹,这倒可以把骑兵和坦克实行混编,建成装甲骑兵突击集群。知道东北军要对付日军,苏联人也变得慷慨起来,表示坦克没法再送了,但军马还有的是,不够尽管说,直接运补东北军都可以。实际上苏联红军这是正在大规模裁撤骑兵部队,编余的军马真的是很多,与其把这些壮马丢到农村去犁地,还不如送给东北军做个人情。
陈恩亮干脆借鉴二战苏联机械化骑兵的编制,对所属的9个旅的步骑部队进行混编,除了原张作舟的25旅仍然保留作为纯步兵部队外,其他的8个旅,步骑坦克混编,想要组建成一支快速打击力量。战力是否强悍暂时没法要求了,但起码攻击速度要要够快。
这时候的东亚的军队,最高水平的算是苏军远东部队,士兵的素质不一定是本地区最强的,仍然比不过日本。但他们已经开始大规模引入装甲坦克兵种,使军队的机动攻击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而日本陆军还在刻板地固守着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模式,不善于大规模大范围实施兵力和火力投送及运用,后来在诺门罕脆败给苏军也是一种必然。陈恩亮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手上的装甲兵器的优势,形成能够快速打击力量,提前给日本人上这一课。
以23、26两个选定作为装甲旅的部队为例,这两个旅首先用冀南来的装甲兵为骨干,再把两个月前就在苏军远东部队坦克兵部队培训的学员兵全部召回来,凑齐了所需的坦克车手,各组建了两个装甲营,作为两个装甲团的骨干。再从炮9团和炮10团抽调的一营炮兵配属给这个团,成为团里的跟随支援火力,这就构成了这个团主要的攻击兵器组合。作为全旅的攻击中坚力量。在这个装甲团中,有两个各有40辆坦克的装甲营,一个炮兵营,拥有各型火炮18门,一个突击骑兵营实际上是乘马步兵和侦察、通讯分队。而在本旅装甲团之外,还编入了一个1500人的骑兵大团,作为装甲团的跟随突击兵力,而另有一个步兵团和炮兵营则作为补充力量。
其他的非装甲旅,各调出一个步兵团,调入一个骑兵团,增加一个炮兵营,变成了攻击速度成倍提高了的重装骑兵旅,或者说是重装突击步兵旅。陈恩亮的意图就是要让全军的运动速度整体提高,起码在步、坦两个兵种的前进速度上不能相差太远,不然就谈不上步坦协同和闪电突击了。
至于骑兵不够,他干脆就把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省防骑兵一起纳入主力旅的编制当中,一来可以实现突击战术的速度目标,二来顺便解决了各旅编制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来,9个旅变成了6个旅,再加上几个省防骑兵旅的加入,这六个野战旅就变成了齐装满员,编制合理、兵种和作战功能齐全的部队,人数上直逼1万人大关,俨然成了师级规模了。
对剩余的100辆T26坦克,陈恩亮的安排则让人大跌眼镜,他没有用这些坦克在编组一个同样的装甲旅,而是把这100辆坦克直接当成了重型火炮牵引车,用来拖曳苏联人附赠的60多门M1910型152mm重榴弹炮和30多门122mm的中口径榴弹炮,组成了两个战役炮兵群。
他可是重度的“火力不足恐惧症”患者,对T26这种薄皮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防护,都还不能形成所向披靡的攻击力,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在炮兵打击火力上弥补这项短板。
能够稍稍治愈他“火力不足恐惧症”的是,波波杀冲锋枪已经在瞿振渝的调度下,东北和大沽兵工厂已能大批量生产了,附带的榴弹枪也成配套比例同步提供给东北军部队了。不仅步兵能够装备到班组,骑兵更是大量配备。现在北线的骑兵分队都实现了机冲锋枪上马,炮兵跟随突进,变成了一支向现代机械化骑兵尽量靠近的新型快速兵种,不再是以往只能耍大刀片儿的传统部队了。
随着部队打乱重编完成和新武器装备到位,北线部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各旅的长官,趁着这次改编,大都换了新人,把那几个还在北平享乐的旅长们晾在一边不管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接下来便是他们带着部队,开始了疯狂的训练状态。
时间短,任务重,自然不可能采取从列兵开训这种最基础和系统的训练方式了,以军官、骨干集训这种示范训练才是最佳的方法,一来训练成果和标准可以很快展现,作为部队大范围学习模仿的范本。二来也可以从中考察新上任的军官们的水平和态度,便于调整出最佳的指挥班子和架构。
如此,在夏末北满地区,沉寂了2年的草甸山林之间,北线军队突然爆发出勃勃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