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娘记得以前听白一凡说过从北新街到县衙的路程其实是很近的,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就到了。
“小姐,县衙到了。”车夫徐明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元娘在翠柳的搀扶下,走下了马车。
这是元娘第一次看见古时候的县衙,只见大门口黑色的匾额上写着四个金色的大字,临安县衙,整体给人恢弘的气势,让人看到就觉得肃穆了起来。
大门口的两边各站着一个衙役,手里拿着压威棍,面色冷峻的站在那里。
翠柳和腊梅也是第一次来到衙门门口,被现场严肃的氛围给镇住了,也不敢四处张望跟在元娘的身后。
元娘看见离门口大约十米处有个告示牌,便走过去仔细看了起来。
上面正贴着官府的告示,让临安府的佃农们必须在明日把稻田全部都收割了,收割完成的可以去里正处登记,来年可以少交一成稻田税。
若是没有按时收割完成的,就不减税收,按原来的数目上交。
告示的底部盖着临安县令的官印,赤红的一个印记很是显眼,让人禁不住觉得很是郑重其事。
元娘看完了告示,便向府衙大门走去,想了想还是决定让翠柳和腊梅坐马车先回去告诉徐夫人一声,自己则晚些和徐老爷白一凡一起回去。
翠柳本来有些不愿意,但是一向太太向来是对小姐是百依百顺的。
而且小姐晚些也不过是和老爷一起回来,身边还有个舅老爷在,太太一定不会反对的,况且自己早点回去告诉她也免得她着急。
也不再争辩拉着腊梅,嘱咐了元娘自己小心些,就上了马车回去了。
元娘拾级而上,大门口值守的衙役认得她是徐县令家的千金,赶忙上前给她行礼,并让一个衙役领着元娘进去找徐县令。
在衙役的带领下元娘从大门一路走来,饶有趣味的参观起了临安县衙。
这里作为古代老百姓告状审判的地方,县衙的大堂确实给人一种威武的感觉,大堂上面“明镜高悬”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元娘都可以想象到,老百姓如何在这样的场景中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样子。
穿过了大堂,二堂,正准备继续往前的时候,遇上了上次来家门口的刘捕头。
“刘捕头,我爹爹在哪里。”
“徐老爷现下正和柳先生和白师爷在书房议事。”
“那好,就麻烦刘捕头带我去书房找他们。”
刘捕头也是在临安府县衙待了十年的老人了,若是别人这样找徐老爷他是肯定不会带着去的。
但是整个儿临安府县衙都知道徐老爷是个爱女如命的二十四好的爹爹,若是自己不把人带去的话,想来是要被徐老爷责怪的。
刘捕头领着元娘走过了三堂以后,再左转便是书房的位置,门口也有两个壮士的衙役在守着。
“禀报老爷,您家千金来府衙寻您,卑职把人带到门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