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包祖传的碎纸片
“我怎么听说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是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的!”
曹禺刚想喝一口好容易凉下来的茶,一听旁人起了这话茬,就赶紧多问了一句。
远处,落日的余晖撒满了大半个鸣沙山。
江山望向窗外,背西的洞窟隐没在黑暗中,透着深不见底的黑。
尚存些余光的石窟,远远瞧在眼里倒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省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同样也在看窗外。
低头看了眼时间后,还没来得及皱眉就又被屋里的聊天声绊住了。
回城的路不过20来公里,但由于路况、光线等挑战。
面包车们不得不跑出翻倍的时间。
1923年的紫禁城,建福宫的一场大火足足烧毁了400多间房屋。
这里面究竟谁真谁假呢?
没想到,还真有文物回流到了东北人民银行。
“老师,”
见对方如此坚持,杨仁恺不但没有责备他,反倒对这只麻袋更感兴趣了。
不是嘲笑他想钱想疯了,就是看过后只肯给个几十块随便打发一下的。
“打靖康之难算起,《清明上河图》终于在八百年后,再现人间了!”
“开了个大的,老杨顿时就来劲了,东北货果然不一般,更何况本来就是人博物馆的专家掌过眼的。”
真就是一口袋名副其实的垃圾。
“在去的路上,杨仁恺根本没抱什么希望,”黄永钰回忆道: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帮别人看过了十来幅《清明上河图》,无一例外全是假的,所以他已经做好了三幅皆是赝品的心理准备。”
至此,《清明上河图》等传世之宝在大火中消亡的事,便在民间传播开了。
黄永钰这句话,不仅让窗外的学生好奇。
见对方一遍一遍重复要卖1000块钱,店里的营业员忍不住了:“你见有谁家的祖传是这个模样?”
“杨仁恺每次来燕京办事,不爱住招待所,就爱上荣宝斋借宿,”黄永钰太了解这些了:
老有经验的曹禺,立刻配合道:“那是什么?”
在找到荣宝斋之前,他已经去过了很多家古董店。
“没错,”黄永钰也笑了:
“很快,他便见到了其中两幅《清明上河图》,打开第一幅后,就是什么一股浓浓的古韵迎面袭来啊……
江山感叹了一句:“这手气,无敌了!”
其它先不论,据江山了解,湾湾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上,已经被乾隆盖章落印。
大火熄灭的二十天后,怒气难平的溥仪,一道旨意遣散了所有太监。
在这只被标注着“溥仪遗留机场行李箱一只”的小皮箱里,工作人员竟惊讶的发现了三幅《清明上河图》。
“其实吧,当时的老杨虽然已经瞧出真假了,但也没有当即拍板。
看了眼台面上的麻袋,杨仁恺笑着问了一句。
剩下的就必须请国字头的鉴宝专家来辨认了。
间接的,倒为保护历史文明立了把功。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背了一大麻袋碎纸片走进了荣宝斋,开口就要卖1000块钱。”
也就是博物馆里的专业手法,展卷与合卷。
里面杂乱的扔了几幅字画,其中一只老卷轴立刻引着杨仁恺径直走了过去。
一幅残破的画绢慢慢展开,历代名人的题跋、印章跟着一块展现在了杨仁恺的眼前。
直到两年后,接到命令的博物馆才正式展开了清点工作。
“反正低于1000块钱不卖。”小伙子仿佛只会说这话。
其它的譬如《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都只此一幅。
再往里面瞧。
杨仁恺一一合过细节后,立刻拍案。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听到如此神奇的国家宝藏传说。
“于是赶紧打开看看,没曾想竟是一口袋碎纸片。”
“碎纸?”曹禺再三确认:“满满一口袋,全是碎纸?”
“怎么能不看,”黄永钰含着烟嘴继续:
但,也正因为如此,杨仁恺一眼就看出了这些纸张明显不是近代的产物。
“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沈从文笑了起来:“这次去的地方可是东北。”
被捕时,小包里竟然搜出了一本宝贝目录。
“那时候还没当上呢,”黄永钰继续道:“等他过阵子回来燕京后,就带回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且,走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
清清楚楚标注了五位画师的大名。
其中,仅历代名人字画就有1285件。
尽管从清点文物开始就惊喜不断,但这次却有点不一样了。
要知道在这之前,所有人都以为清宫里的《清明上河图》已经葬身火海了。
不过可惜的是,专家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老杨屁股还没坐热,就见到了传说中的《清明上河图》。”
之后,时间很快来到了1945年,随着溥仪被苏联红军逮起来之后,大量的传世巨作也跟着活了过来。
“小伙子打哪来啊?”
“不碍事的,”黄永钰喜欢和年轻人在一块:“你们这帮孩子还不太了解杨教授吧。”
眼前的麻袋看起来很脏,搭配着袋里的碎纸。
“你要问这个,估计在场只有我能告诉你真像,”黄永钰看向了曹禺:
“51年的时候,刚被表叔叫回燕京的我,给美院的江丰派去了荣宝斋学失传手艺。
那一幅画,是当时清宫内五大高手合力完成的仿作。
“荣宝斋的营业员,全都是过去的大伙计,他们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正好那天杨仁恺正躺在后屋睡午觉。”
前几年,正是东北货最紧俏的时候,到我去的那会都已经消停不少了。
“那当然,给老杨激动的不行,”黄永钰仿佛看见了一样:
“手都快抓不稳了,原先还是随意的展开,等合上时立刻按规矩办事。”
“仇本的也不得了了。”
“后来呢?”窗外飘进一句经典问题:“专家们的鉴定结果怎样?”
“怪就怪在这呀,”黄永钰也奇怪:
“琉璃厂什么稀奇事没发生过,买走眼的,卖走眼的……唯独没见过背一口袋碎纸片过来换钱的。”
“家里祖传的,低于1000块不卖。”
小伙子愣了一下,看着杨仁恺抓起一片碎纸后皱起的眉头,心里跟着就紧张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