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以小观大。
县衙里的书办、吏员、差役,本职工作便是和底层三教九流打交道,惯会见风使舵。
能对魏良这么一个...浪荡子,嗯,至少这个印象短时间不会有太大改善。
说回正题。
仅凭魏典史的名头,就对一个浪荡子曲意逢迎,由此观之,县衙差役在遇到正主时,态度只会更恭敬!
一个两个人如此也就罢了。
可怕的是,整个县衙的人好像都这样?
如此情形,县令难道看不到?
他难道不会斥骂一句:“放肆!这县衙是你一个小小典史的,还是本官的!”
但就魏良目前来看。
县官们好像真没察觉到被冒犯。
因为他还能大摇大摆在这里闲逛溜达,没人上前挑衅找茬,就是明证!
上官不示意,下吏又慑服,自然没人敢冒头。
当然了。
面上一套,背地里一套的事儿多了去,若真的人人威服,魏良不至于险死还生。
“啧,好吧。”
魏良撇撇嘴,恶吏辱骂桥段没能上演,失去装逼打脸、人前显圣的机会,期待感减一...
咳咳。
收回思绪,目光投向手中邸报。
邸报,官方传播朝廷机要的手段,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传下情,广朝廷之聪明。
凡是朝廷近期大小事宜,上面皆有。
“元封四十四年春,刑部侍郎柳翼升任刑部尚书....定州州牧迁涿州...”
粗浅扫过政令文书,魏良着重看实际民情。
“元封四十三年夏,凉州大旱,民多饥,人相食,朝廷拨粮救灾,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同年九月,户部左侍郎被查贪墨救灾粮款,陛下大怒,令诛族,百官肃然,吏治一清...”
“十月,陛下修有所得,令内务府修观星台,各地州牧、郡守上表恭贺,普天同庆...”
“十二月,临川郡守上供奇珍宝药一株,陛下大悦,迁其为朔州...”
看着看着,魏良不由眉头蹙起。
这邸报,怎么看怎么怪异,他默不作声起身,放回书册,又从木架上取下往年邸报细读。
太阳缓缓偏移,时间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
一声叹息倏然响起,魏良恍然明悟:“原来是到了王朝末年!”
当今元封帝痴迷长生之道,数十年不上朝。
天下已现乱象。
邸报上虽不曾大书特书,但犄角旮旯里依旧时常冒出几个字眼:
犯上作乱、逆贼谋反、乱民肆虐...
邸报自然比精怪小说还懂得‘皇帝正确’,这些叛乱无一例外都是:
全乃陛下洪福,旬月即平!
对种种乱象的评价也是:癣疥之疾!
是的,相比于大燕数十州的广袤疆域,战无不胜的铁骑,这些反叛确实不值一晒。
但也远远没到吏治清明、海晏河清的地步。
在魏良看来。
反而像是吏治败坏,到了王朝末年!
抛开修仙的皇帝、粉饰的太平、混乱的朝局不说,单论见识,魏良的理由也直接,无他,就一条:
大燕立国已有三百九十年!
魏良暗衬道:“若是一个封建王朝,三百多年已经少见,虽说有武道加持,大燕还坚挺着。”
“但我估计,也坚挺不了多久。”
果然。
之后他在书架找到一本《燕太祖实录》,里面明确记载:太祖立国,至此,梁以五百零二载亡。
“五百载一更替吗?本就到了末期,还赶上一个求长生的皇帝...”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