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户部是管钱粮的,一般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日子都过得很滋润,一个个脑满肠肥。可是高建明却不同。他的个头比较高,按现在的标准足有1米8,骨架也不小。在一般人的想象中,一个大腹便便的大胖子适合他的形象。可是高敬明偏偏瘦得干巴巴的,像根竹竿一般。他刚刚40岁的年纪,满脸都是皱纹。他之所以是这副形象,主要的原因是愁的。
说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如今在唐朝的六部九寺当中,最操心的,也最犯愁的就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了。
大唐开国到如今已经超过了十个年头,可是这些年一点儿也不太平,连年征战,户部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特别是经历了渭水之盟,当时李世民为了促成跟突厥人的休战,把长安城里储藏的物资,甚至还有内府都搜罗一空,给了突厥人。这就更使得唐朝的财郑雪上加霜,户部早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高敬明绞尽脑汁,想为朝廷增加收入,但是李世民为了安抚民心,又不同意增加税税赋,高敬明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
尤其是现在,大唐北部边境正在与突厥人展开一场大战,庞大的军费开支更是令他苦不堪言。
今天高敬明是特地来李世民这里哭穷的。他说道:“陛下,北部边境的战事还没有结果,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要赶紧想个办法结束边境的战事,否则的话,臣这里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
高敬明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尽管户部很难,但是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向李世民诉苦的。
李世民了解高敬明,看到他一脸愁容的样子,不禁也皱起了眉头。
高敬明的户部很难,他这个当皇帝的就更难了。为支援这场战争,皇室内府紧缩开支,嫔妃们甚至一年都添不上一两件新衣服,长孙皇后的裙子都打着补丁。不仅如此,长孙皇后为增加开支,补贴宫中的用度,还带领嫔妃和宫女们做起了刺绣。
李世民现在想不出什么解决财郑难题的好办法,只有带头向户部捐款,作为榜样号召群臣,共渡难关。可惜的是群臣的响应并不积极,数百位京官和朝臣捐款的总额也只有区区十几万贯,其中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官员也都很穷,拿不出多少钱来。
当然,在这些官员当中,有些人是很有钱的,尤其是那些豪门氏族出身的人,家里有的是钱,可惜人家不愿意捐,只是和其他官员一样,捐出同样数量的钱财。
李世民虽然心里对此很不满,可是也不好多说什么,毕竟钱是人家自己的,而且人家也跟同级别的官员捐出了同样数量的钱,你就是想挑人家的毛病也挑不出来。
在群臣当中,最有钱的是长孙无忌。他的家族经营着庞大的生意,还控制了很多矿产资源。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对于李世民的捐款倡议,自然是大力支持,可是他也只捐出了比一般官员略多的一点钱。这倒不是他拿不出来,而是他不能这么做。他如果多捐了,那就等于是跟大多数官员为敌,官员们会因此对他有看法,今后他这个吏部尚书也就不好干了。因此他也只能偷偷地以个人的名义,拿出了一部分钱补贴给皇宫内府。
高敬明说完之后,长孙无忌说道:“是啊,陛下,北部的战事拖延日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尽快结束才行。臣建议,给卫国公、宿国公和陈国公下命令,让他们主动向突厥人发起攻击。”
“陛下,这万万不可。”房玄龄听到长孙无忌的话,顿时就有些急眼了,赶忙制止道。
看到李世民的目光望向自己,他接着说道:“陛下,如今我军在边境线上与突厥人对峙,起到了互相牵制的作用。突厥人不敢继续向我大唐内地深入,是担心我军切断他们的退路。能够保持目前的状态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我军主力都是步兵,无法像突厥人那样快速机动。如果贸然发起攻击,在野战中遭遇突厥骑兵的反击,容易遭受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唐军如果脱离了营寨之后,突厥骑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唐军就会不战自溃。因此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与突厥主力对峙,才是最好的选择。”
高敬明听完之后也急眼了,说道:“你说的倒是轻巧。北部边境的十几万唐军、数万民夫和工匠,不说其他的开销,仅仅是口粮这一项,就如同大山一般沉重。如何能够长久坚持下去?”
房玄龄不服气地说道:“唐军是很困难,那突厥人难道就不困难吗?他们远离草原,进入大唐边境,物资供应同样十分困难,不利于打持久战。只要咱们咬着牙能够坚持下去,他们就一定会主动退兵的。”
高敬明反驳道:“邢国公,你不要以为高某不懂军事,高某同样出身于军武。你说的不错,突厥人虽然也有困难,但情况不同,他们能够四处劫掠,以战养战,粮草供应的压力要比唐军小得多,能够长久坚持下去。首先扛不住的就是朝廷了。”
说到这里,他望向李世民,说道:“陛下,臣并非不支持唐军作战,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恳请陛下早做决断,尽快结束边境的战事。”
李世民觉得十分头疼,望向了杜如晦,现在他十分想听一听这个重要谋士的意见。
他说道:“克明,你有什么想法?”
杜如晦一直在听高敬明和房玄龄的争论,也一直在静静地思考。
听到李世民询问,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说道:“陛下,房尚书和高尚书的意见都很有道理。按照目前前线的情况,结合唐军与突厥大军的特点,保持对峙的状态,不失为稳妥之策。当然,户部有户部的难处,旷日持久地坚持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杜如晦说到这里,房玄龄和高敬明都向他投来不满的目光。虽然杜如晦替他们各自说了话,可是他说这番话无疑是在和稀泥,等于什么也没说。
李世民了解杜如晦,知道这是他说话的习惯,在这开场白后面肯定有干货,于是静静地等着他说下去。
杜如晦继续说道:“陛下,臣认为房尚书和高尚书的意见都应该考虑,但是臣倾向于尽快结束战事,因此我也建议唐军能够主动出击,打破目前的僵局。当然,咱们远在后方,对于前线的情况的了解远不如在前线的卫国公、宿国公和陈国公他们,因此臣的建议是,朝廷应该把目前的难处通知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想办法尽快结束前线的战事。卫国公、宿国公、陈国公他们一定会体谅朝廷的难处,想出最好的对策来。”
郭敬明和房玄龄虽然觉得杜如晦的意见有些模棱两可,可是他们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也只好表示赞同。
长孙无忌也认为,这是目前朝廷所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决策了,于是点头表示也附和。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十分满意,可是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于是决定采纳杜如晦的意见。
他微微叹息一声,正要颁布旨意,就听王德在外面禀报道:“启奏陛下,郦州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