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大唐国师 > 第一百零一章 尴尬

第一百零一章 尴尬

高敬明说得没有错。唐军是以府兵制为主的,作战的时候,府兵们被征召,要自带刀枪,甚至在来时的路上还要自备干粮。

唐军所需要的经费就少了许多,即便如此,一场大战下来,由于参战的人数众多,钱粮、军饷、装备各方面的消耗也十分惊人。

骑兵的消耗更是惊人。训练一名骑兵所消耗的费用,超过了训练普通步兵的十五倍以上。秦川提出的新的骑兵部队,别的不说,单单是装备火器这一项,费用就超过了装备普通唐军骑兵五倍以上。

再加上一人双马、双层铠甲以及高强度训练所提高的饮食标准,还有高于普通骑兵部队的官兵的军饷,打造这样一支骑兵部队的费用,差不多是训练一支普通的骑兵部队十倍以上。

李世民和这些唐军的大佬们,自然希望训练出来的新的骑兵部队战力越强越好,可是作为户部尚书的高敬明却听得心惊肉跳。

他苦着脸说道:“陛下,如此大的费用。咱们如何承担得了啊?”

能够训练出一支战力强悍的骑兵部队,作为兵部尚书的房玄龄自然是满心欢喜,大力支持。听了高敬明的话,房玄龄十分不满。

他说道:“我说高尚书,你没有必要在这里哭穷吧?新的骑兵部队虽然消耗大了一些,可也不过训练3000人,大不了咱们唐军在其他方面的开支缩减一些,有什么负担不了的?”

李靖肯定是支持房玄龄的意见的,因此对他的话点头表示附和。长孙无忌是管吏部的,他做事主要是看李世民的脸色。明显的他看出来了李世民是支持训练新的骑兵的,户部困难与否跟他们无关,因此他也表示赞成。

杜如晦考虑问题要长远一些,说道:“训练这样一支骑兵部队的费用是大了一些,不过从长远来看是值得的。突厥人几乎每年都要南下入侵,朝廷也要征调大军戍守边疆,每年消耗的费用何止巨万。早一年打垮突厥,就早一年减少战争的消耗。这笔账我想大家应该是能够算得清楚的。”

李世民看到众人的意见都是支持训练新的唐军骑兵,他也下了决心,大手一挥,说道:“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传旨,由兵部主持,李靖、秦川参与谋划,尽快制定出相应方略,呈报给朕。”

房玄龄、李靖、秦川一同起身行礼,说道:“臣等接旨。”

高敬明看到李世民已经下了旨意,他也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不再吭气儿了。

关于训练新的骑兵部队的事情讨论完了,众人纷纷告辞离开。

高敬明却留了下来,说道:“陛下,

您的旨意臣坚决照办,可是户部的确是有难处。唐军刚刚经过了数月的大战,消耗了太多钱粮,户部府库现在基本上已经空了。如今夏粮还没有入库,半年的赋税还没有收上来,唐军有功将士的奖赏还没有发下去,实在无力支撑新的重大的开支。您看能不能等一等?最好等秋粮和秋税收上来之后,再进行这件事情。”

对于李世民来说,现在最大的事情就是要战胜突厥人。一方面他是要报渭水之盟的一箭之仇,另一方面他急需一场大胜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一心一念就是要尽快干掉突厥人。

在秦川出现之前,面对突厥人强大的军力,加上他们庞大的骑兵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李世民根本就没有胜算。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了机会,他怎能不牢牢地把握住?

李世民语气坚决地说道:“这件事情一刻也不能拖。朕希望入冬之前就能训练出一支新的铁军来。因此,无论如何户部要全力支持,哪怕在其他方面缩减开支,也必须满足新军训练的需要。”

高敬明十分无奈,只好说道:“臣遵旨。”他有些不甘心,问道:“陛下,为今之计,恐怕只有缩减开支了。您看朝廷哪方面的开支可以削减一些?”

也难怪高敬明如此为难。如果削减朝廷某一部分机构或者部门的开支,的确可以省出一笔钱来,可是这绝对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无论削减哪个部门的开支,都会被人背后骂酿,他的阻力会非常大。

如果他敢削减哪个部门的开支,那些大佬们一定会堵住户部的大门,指着他高敬明的鼻子臭骂。

因此这件事情他必须让李世民做主,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他的压力就小多了。

提起这个,李世民也觉得头疼。说实在话,这个时期的朝廷郑局尚未稳固,有不少地方还处于叛乱状态,在那些地区赋税根本就收不上来。

为了安定民心,李世民还刻意减少赋税,以获得百姓的支持。国库本来就捉襟见肘,相应的唐朝官员们的俸禄也相对较少,远远不及隋朝末年隋朝官员的收入。

如果不是李世民、长孙皇后带头缩减开支,唐朝的官员们早就怨声载道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要削减开支,会严重影响官员们的积极姓,朝廷的办事效率不用想也会降低许多,甚至有些人消极怠工也在所难免。

李世民和高敬明把朝廷的各个部门,掰着手指头挨个地数了一遍,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节约的空间了。

最终李世民下了狠心,决定再次削减宫中的开支,甚至提出宁可自己不吃肉,也要把钱省出来,训练新军。

高敬明听完之后,虽然感动,可是也认为这根本不是办法。李世民作为大唐的皇帝,这天下是他李家的,他可以节衣缩食、咬紧牙过一过苦日子,可是其他的朝廷官员们,人家当官就是为了过好日子,再减少他们的收入,恐怕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不舒服。

而且仅仅削减官员们的收入,节约出来的钱也十分有限,仍然不足以支持训练一支新的唐军骑兵。也就是说,高敬明还要想其他的办法。

他想了想后,试探着问道:“陛下,您看能不能增加一些临时的赋税,哪怕等到打败了突厥人之后,给百姓们多减免一些,补偿他们?”

临时加征战争赋税,是几乎所有的朝代通常采用的做法。如果李世民现在临时加征一些赋税,百姓们尽管有怨言,也只能咬着牙认了。但是李世民立志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他希望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因此这样的事情他是断断不肯做的。

李世民马上否决道:“这万万不可。

朝廷已经颁布了郑令,十年内不加征赋税,朝廷绝不能因此而丧失了信用。”

高敬明为难地说道:“这个臣也知道。可是陛下,那您说该怎么办?”

高敬明这家伙尽管忠于职守,可是他时不时地就在李世民的面前哭穷,这令李世民也有些恼火。

他有些不耐烦地说道:“钱粮的事情,是你这个户部尚书该管的。该如何筹措这笔军费,你自己去想办法。”

高敬明一脸苦瓜相,他还想再申辩两句,可是看到李世民的眼睛已经瞪了起来,只好无奈地说道:“臣遵旨。”他很清楚,再跟李世民探讨下去也没有什么结果了,只好怏怏地告辞,回去自己发愁。

高景明愁眉苦脸地回到了户部,还没有进入自己的值房,一名户部的官员已经迎上前来,说在他的值房当中,已经有好几位客人在等他呢。

高敬明闻言赶紧收住了脚步,转身往回走,随便找了一个房间,对跟在自己后面的那个官员问道:“这都是些什么人?”

官员回道:“兵部的,工部的,还有司农寺的。都是来要钱的。”

高敬明闻言,原本就皱着的眉头中间直接皱成了个川字。他对那位官员说道:“我就不过去了。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到这里来找我。”

官员会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尚书请放心,下官知道该怎么应付那些人。”说完就转身出去了,随手还关上了房门。

高敬明十分无奈,不得不躲着那些来要钱的人。他这个尚书当得实在是太难了。他本身是一个善于理财的人,可是条件不允许,尤其是李世民定下了轻徭薄赋的果策,他无法向百姓加征赋税。

高敬明曾经提出过建议,要将盐、铁的经营权全部收归户部。如果这样的话,户部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增加五成。可惜的是,当初李渊为了争夺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说白了也就是为了争得门阀士族的支持,盐铁经营权交给了他们。现在朝廷想收回,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的情况是开源没有渠道,节流他已经极力控制了很多部门的钱,都没有如数发下去,导致每天都有人来找他要账。

这种日子过得实在是煎熬。现在李世民又铁了心,让他筹措一笔经费来为朝廷训练新军,他真不知道这笔经费该如何挤出来。

他左思右想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换换脑筋,把自己手头能够处理的其他事情处理一下。于是他吩咐一名官员,到户部下属的各个部门,他们要上交、要自己批复的事情,临时抱到这里来,他就在这里临时办公,能干什么算什么。

正在这时,先前的那位官员进来了,到他的面前低声说道:“兵部尚书邢国公派人过来了,邀请您到兵部一叙。”

高敬明一听,头顿时就大了,心想:“房玄龄这家伙真是太过分了,陛下刚刚定下了这件事情,你就找上门来。这不是催命吗?”

高敬明马上说道:“你去告诉来人,就说我不在。”

那位官员应道:“下官明白了。”然后转身走向门口。“等一下。”高敬明叫住了他,说道:“算了,我还是去一趟兵部吧。”

高敬明之所以改了主意,是因为兵部要训练新军的这件事情,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是重中之重,这件事情非办不可。高敬明去找房玄龄,要跟他讲一讲筹措经费的困难,希望能够跟房玄龄商量,这笔经费他肯定是要出的,不过是否可以先拨付一部分,其余的分批拨付。这样户部的压力也能够小一些。

这件事情他不能派下属去说,否则的话,房玄龄不满意了,直接去陛下那里告状,事情就麻烦了。因此高敬明尽管十分不情愿,可是还不得不去兵部走一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无敌万岁爷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紫鸾记一步一音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封州王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水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