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还是一眼望去,张崟的原作看着就是舒服,如果没有原作比较,AI的绘画也很有美感,但两者放一起,原作自然、柔和和历史感就体现出来了。
他知道,这两幅画给人的不同感受背后体现的是在艺术创作领域人与机器表现出来的东西对受众,也就是人不同的意义。
可他不是研究艺术的,一下子还真不知道如何来表述这种感觉的差异。
把这事放下,一路看过去,书画馆的出口去了两个方向,一是青铜器的展厅,另一是平江博物馆旧址的指示牌。
王安仁随手联系了一下刘友鹏,问参观意见。
老刘解释,青铜器更值得看,博物馆旧址其实就是异变前的博物馆,异变时有一段时间变成了收容所,里面死了不少人,后来又出了一些别的什么事,他也不是很了解,异变后就没有再启用。
博物馆旧建筑本身没受太大的损坏,只是不再做功能性建筑,里面几乎没人了,对外开放,相当值得一看。
因为博物馆是早年间很出名的一个建筑大师设计的,新夏式建筑的代表作,现在博物馆就把它当巨型藏品展物来看的,开放给所有游客,但青铜馆的文物密度更高,更值得看。
王安仁了解情况后,反而对这博物馆旧馆更感兴趣。
其他馆藏文物以后找机会再看,现在他就想了解旧馆的建筑,弄清楚什么是新夏式建筑。
经过一条全封闭,灰白主色调,但光线柔和的走廊,直接踩上一条黑色柏油路,只是路面非常坑洼,一看就是不再使用,也没被修缮过的异变前的道路。
王安仁视野里一个人都没有,大概大部分参观者对被作为遗迹的场馆没有兴趣。
经过开阔的外八字大门,进去是一片宽阔的内院广场,四面环顾,这建筑真是直击人心啊,简约不类传统中式建筑,但又让人能明显感觉中式建筑的风格,大气。
而墙体的斑驳,檐顶的细草,添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偶尔有游客工作人员在房馆间穿行,数量不多,并不影响旧时场馆的静谧。
仔细参观了前院所有的房舍,经过正面展馆,穿行过去,进入到后院。
整个后院就是个大水池,周围馆舍环绕。
有个栈桥斜穿过水面的对角线,栈桥中间特意做出来的曲折处还有一凉亭,王安仁非常喜欢这个凉亭,顾不得参观周围馆舍,直接跨上栈桥往凉亭而去,准备在那儿小作休憩。
此时天色已晚,天边挂满了红通通的晚霞,淡白色的半月已经挂上中天,凉风轻袭,池水清澈。
王安仁步履轻松,他也不看前后,只微垂首看着池面中随已同走的淡月,背衬的轻红霞光,开始暗沉的天空倒影,心情愉悦。
此时四周再无一人,王安仁只觉这天地包裹着旧馆,旧馆后院环绕着一汪水,水托举着他一人,如同宇宙母胎在寂灭无声处造化他一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