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均是儒释道三教大家,思维心境都远超世俗。
苏子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先生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我自然没有资格评论高低,也窃以为没有高低,因为这都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真情实感。
既然如此,哪里用分高下呢?
后来先生出山,担任县令,让我看到一位经世之才。
六个月,将庐陵一个县的方方面面治理的井井有条,来时可以说是匪盗横行,乌烟瘴气,走的时候却是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这可能便是知行合一,一通百通吧
后来又用三个月平定横行不知多少年的匪患,说实在的,我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包括那很出名的宁王造反,阳明先生打出了那种指挥打仗的最高境界:指挥敌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得知胜利而不动声色,继续授课讲学。
先生心宽如海,更是不动如山。
可小说中的圆满结局终归不是现实,朝堂之上,还有恶意中伤,险死环生。
百战归来一身病,可看世事更愁人
往往最刀的便是这等无奈与苦楚,山中贼先生挥手破之,皇帝权贵的心中贼,先生永远破不了
但他的功绩,百姓知晓。
先生年迈时被派去平定叛乱,兵不血刃,全活数万生灵。
既是能力远扬四海,也是人品名扬内外。
先生的政治手段更为高明,既有仁德,也有手腕,将君子豹变阐述的淋漓尽致。
再总结一些个人对先生学说的感受:
先生的学说实在是将人剥开血肉见内心。
直视内心固然痛苦,但也通透。
回想以前的贪玩和拖延,我总归咎于自制力差,或者意志力薄弱。
可在先生看来,意志薄弱是假象,其实就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权衡。
权衡下来,自认为那所谓的快感或者短时间的安逸大于其危害,仅此而已。
因此知而不行,便是不知,所以很多道理按照心学观点,我根本就不知。
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
这便是先生的观念: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比如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现在我根本体会不到,也就不知。
而当我真正身处这种境地之时,感受到这种情感,才是真的知。
这知和所处的实际境地—行,本就是一体,哪里分得开呢?
这或许便是最近很火的,十几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正中眉心时,才是真的知。
我之前所认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靠这社会的规则规范,风向潮流,家庭环境等等被动的甚至说是被迫形成的。
让我删掉游戏,努力学习的动力来自于我权衡过后认为做这件事会有更大的利益,我会认为这个收益大于我获得的短期快感。
阳明先生的道,却是自我驱动,由良知驱动,不具有功利性,和经过权衡的利益驱动大有不同。
但终归太难,现在还是难以做到,甚至穷尽一生都难以得窥这一境界。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兴已尽,白天的时间不属于我,甚至可能白天的我也不是真的我。
也只有在此刻,才能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好了,就用最后八个字结尾了。
我是做不到,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