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三月有余,于松榆的两间大瓦房和院墙基本都完工了。
新盖的两间房隔出了一个小院儿,有了属于于松榆自己的独立空间。
外面的院墙垒的又厚又高,一般人很难攀爬。
杨庆和还从镇上的饮料厂弄来不少玻璃瓶,敲碎,固定在了墙头上。
大门则是用了上好的红松木,整体来说,安全系数很高,有种高门大户的感觉了。
于松榆去镇上查了两回账,收入还算可观。
供销社被王昭然打理得井井有条,除了进货,基本上不用于松榆操心。
空余时间,他还把村里一些农户的干货收上来,放在供销社一起卖。
虽说卖不上什么大价钱,但也算是为村民们创收了。
因此,村里人对他的印象也改观了不少。
村里人不知道供销社的幕后老板是于松榆,他们只以为是王二赖自己有本事,居然吃上了公家饭,都对他羡慕不已。
王二赖做事勤勤恳恳,不仅把于松榆交代的事情做得很好,还做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
例如,帮助村民们往国营饭店送了几回鱼。没事就找几个人帮忙,给两个老太太收拾收拾院子。
就连饮料厂和奶糖厂的领导,他也搭上了关系,现在供销社里就在卖他们厂里生产的几种产品。
自然,王昭然的工作能力这么出色,于松榆也乐得清闲。
给他的工资也从原本的30块,涨到了100块。
这个年代能拿到100块的工资,对于普通工人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像他这么高的工资,放眼整个地区,也是屈指可数的。
于松榆觉得王昭然的能力值这个价格,甚至还给少了。
每次见面也都嘱咐他不要放弃学习,有些工作,可以培养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他们的关系,也比之前更加亲密。
这天不用上工,于松榆终于得空,准备回现代看看。
自从俩老太太去了镇上,杨庆和,李秀珍,王建军这仨人就搬过来跟她一起同住。
白天为了掩人耳目,她也会去广播站坐个一上午或者一下午。
省的被一些好事的长舌妇看见了,说她不上工偷懒。
今天杨庆和要去县里开会,估计一天都不会回来。
王建军和李秀珍呢,因为山里开化了,他们两个带着麻袋,准备去山上抓林蛙。
于松榆跟他们说,自己今天去镇上,这才得了一天的闲。
收拾了几个老物件,装进自己的双肩包,于松榆打车,直奔古玩市场。
这个古玩市场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只不过后来鱼龙混杂,古董也是真假参半。
近几年,更是成了网红打卡地了。
除了保留了原本的建筑风格和一些看上去很有历史感的房屋,还新增了很多现代风格的建筑。
现在逛古玩街,你甚至能找到餐厅,食品店和咖啡馆。
卖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小店,更是数不胜数。
于松榆在一家古色古香的店门前停住了脚步,店铺很大,门面很气派,想来店老板应该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财力的。
只是没想,到接待她的工作人员态度却很一般。
兴许是看她年轻,又背了个双肩包,一眼看上去,就跟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