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税收交上来,那你要怎么维护国家的统治?”
“朱元璋和朱棣增加税基的方式就是迁移,把人多地狭的地方和人少地广的地方平衡平衡,让每个人都有地种。”
“为了让人口不要随意流动,朱元璋就弄了户帖制度,和我们现在的户口很像,但户帖要更加严格,户帖上是户主人名字,出生年月日,按早年龄大小写上关系,还要写家庭财产,多少田地和房子、牛什么的全部都要算。”
“官府还要根据家家户户的情况把人分成不同的职业,主要三种,民户、军户、匠户,其实还有一些地方有灶户,就是弄盐的,像和尚道士等等都有度牒。”
“这样的政策规定好人可以做什么,人应该做什么,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制度比较好,因为方便统计人口、统计田地、普查经济。”
“洪武十四年,朝廷还弄了一个赋役黄册,让不同的户籍承担不同的赋役责任,朝廷测量土地的时候,因为土地大小各不相同,在图上看起来就像是一片一片的鱼鳞,因此也把丈量土地的田策叫做鱼鳞图册。”
“等等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是不是要说军户匠户固定,是不是说户帖不利于社会活力?”
[大明是被穷死的。]
[其实我对于大宋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宋富,对于大明的第一印象就是穷。]
[大明的税收都不够南宋的多,穷得响叮当。]
[也不是说老朱眼界差,就是小农思想了,我主要是觉得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
大明的税收的确是不如南宋的时候,现在都比不上,朱元璋眯着眼睛,“不知道那逆子的时候税收如何,还有后面那些不争气的子孙。”
永乐时期的朱棣也在看着天幕,现在在说和大明息息相关的财政问题,由不得朱棣不重视,只是说到现在,唉,现在大明的税收也远不及南宋的时候。
现在自己都未必能够达到,那么后面那些子孙?
有没有一个争气的来给他看看?
朱高炽摇摇头没有,传下去。
朱瞻基表示没有,传下去。
堡宗虽然类人了一点,但税收也依旧比不过南宋。
就这样一路到崇祯,大明税收最多的时候也比不过南宋。
他们还百般看不起大送,结果现在一比,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朱元璋都有些沉默了。
“对的,历史人物都有时代局限性,我们现在只是知道了结局,站在了后来人的目光去分析以前的事情,自然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但那个时候他们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换句话来说,我们就是事后诸葛亮,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真言就是人类永远不会吸取教训。”
“至于说盐引和茶马互市,我就简单的说两句,就是开中法让商人运送粮食等物资到边防重镇,然后换取官盐经销权。”
“后来这批人很快就发财了,很多人就是后来的晋商。”
“茶马互市就是设立茶马司,严格管理茶叶,用茶叶来换取少数民族手里的马。”
“而其他的也有各种各样的税,比如说买卖竹木、柴火要交竹木抽分税,货物进出京城也要缴纳门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税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