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道德经帛书版感悟 > 第77章 天下之道

第77章 天下之道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引言: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以其深邃的哲理,揭示了天之道与人之道的本质区别。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自然界的规律是平衡和谐的,它通过调节来维持万物的平衡,即“损有余而补不足”。然而,人类社会的法则往往与此相反,倾向于剥夺贫弱以满足富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老子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并提倡领导者应效仿天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老子进一步指出,有道的圣人不会因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满,他们行事不图名利,功成之后不居功自傲。这种无为而治的态度,是对个人欲望的超越,是对内在智慧和道德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圣人能够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长久和谐。

这一章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深刻批判,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种追求平衡、谦逊无为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忘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通过学习和实践老子的这些思想,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更加和谐的生活方式。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为:

? 甲本: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败(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败(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败(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 乙本:天之道,酉(犹)张弓也。高者印(抑)之,下者举之;有余(余)者云(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云(损)有余(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云(损)不足而奉又(有)余(余)。夫孰能又(有)余(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又(有)道者乎。是以圣(圣)人为而弗又(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其大意为: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举高,弦有余就减损它,弦不足就增补它。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谁能够把多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人?只有懂得规律的人才能如此。因此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功成而不居功,他也不愿表现自己的恩德和才能。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解读: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就像张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低了就抬高,有余的减损,不足的增补。比如在生态系统中,某个物种数量过多时,往往会因为资源竞争、疾病等因素而数量减少;而某个濒危物种,会受到保护措施的扶持,使其数量逐渐恢复,这就是天之道在自然界的体现。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来补给不足,而人类社会的法则常常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比如贫富差距的问题,富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穷人却越来越贫困,这就是人之道的一种表现。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谁能把多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懂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物,比如范蠡,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散尽家财去帮助贫困之人,他就是一个有道之人,懂得遵循天之道,不贪恋财富和权势。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所以圣人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功成而不居功。就像老子所说的圣人,他们默默地为百姓做事,却不把功劳据为己有。比如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治理洪水后,也没有居功自傲,而是继续为百姓谋福祉。

总之,这一章提醒我们要反思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努力向天之道靠拢,做到平衡与和谐,不被私欲和贪婪所左右,成为一个有道之人。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译文:

自然的规律,就如同张弓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举高;力量有余的就减损它,力量不足的就补充它。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但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谁能够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领悟了道的人才能做到吧。因此圣人有所作为但不占有,功成之后而不居功。如此,是因为他们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

比如在商业领域,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将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像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夫妇,创立了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致力于将人类的创新才能应用于减少健康和发展领域的不平等现象。他们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把自己多余的财富拿出来帮助那些不足的人们。

再如古代的范蠡,他辅佐越王勾践成就霸业后,毅然选择功成身退,散尽家财去帮助贫困之人。他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不贪恋权势和财富,这种行为也体现了对天之道的领悟。他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低调地生活,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体现了人之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比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一些资源和机会往往更多地流向已经拥有很多的人,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却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这一章告诉我们,要反思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努力向自然的规律靠拢,做到平衡与和谐。当我们拥有多余的东西时,应该学会分享和奉献,帮助那些不足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白话文:

自然的道理,就好像张弓射箭一样。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力量用得过头了就减少一点,力量不够就补充一点。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然而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减损不足的去奉养有余的。

谁能够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给天下人呢?大概只有领悟了道的人才能做到吧。所以圣人有所作为却不占有,成就了功业却不居功自傲。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想炫耀自己的贤能。

比如,在一些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受灾地区的人们重建家园。那些有能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和个人,拿出自己的资金、物资和时间,去帮助那些遭受损失、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这就是一种符合天之道的行为。就像在地震、洪水等灾害中,许多志愿者奔赴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水和医疗救助,他们不计回报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努力让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违背天之道的例子。比如,在经济领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富有的人越来越富有,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贫困的人却越来越贫困,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这就是人之道的“损不足而奉有余”。

又比如,一些人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就骄傲自满,居功自傲,忘记了自己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而真正的圣人则会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功成而不居,继续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章提醒我们,要反思人类社会的行为模式,努力向自然的规律靠拢,做到平衡与和谐。当我们拥有多余的财富、能力或资源时,应该学会分享和奉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故事情节:

故事(一)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有一个名叫青云国的地方。

青云国中有一位智者,名叫玄德先生。他深谙自然之道,常常以天之道来教导众人。

一日,青云国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富人们却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囤积着粮食和财物,不愿拿出一点来帮助穷人。

玄德先生看到这种情况,叹息道:“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如此下去,国将不宁。”

于是,他开始四处奔走,劝说富人们拿出多余的粮食和财物来救济穷人。然而,大多数富人都不听他的劝告,认为自己的财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没有义务去帮助别人。

玄德先生并不气馁,他继续寻找那些有善心的人。终于,他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富商,名叫李云。李云被玄德先生的话所打动,决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粮食和财物来救济穷人。

在李云的带动下,一些有良知的富人也纷纷效仿,开始帮助穷人。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赞扬李云等人的善举。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云国的旱灾渐渐缓解,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玄德先生感慨道:“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圣人之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李云等人的善举,也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青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故事(二)

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有一家大型企业名叫辉耀集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她,还这样?虫界入侵神奇宝贝:神奥开始【后续】我在地狱好忙火影:宇智波家的团宠大小姐机械降神机巧少女的宝可梦之旅末世重生之渎神柯南!快看,你爸爸过来了!死神:究极数值怪末世世界,我获得了无限复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