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道德经帛书版感悟 > 帛书版《道德经》个人怎么应用

帛书版《道德经》个人怎么应用

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并把它当作美的标准时,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并把它当作善的标准时,不善就产生了。这句话揭示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矛盾性。美和善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的存在是因为有丑和不善的对比。同时,人们对美和善的追求也可能导致过度的执着和偏见。

六、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联系中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独立和单一的存在。

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事务,以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导。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刻意去干预事物的自然发展,顺应道的规律。“不言之教”则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榜样来影响他人,而不是通过言语的说教。

八、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自然地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这句话体现了圣人的无私和谦逊,他们为万物的发展做出贡献,但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

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崇尚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互相争斗;不看重珍贵的财物,使民众不沦为盗贼;不显露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众的心灵不被扰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治理中的无为而治思想。通过减少外在的诱惑和干扰,让民众回归自然的本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十、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要使民众的心灵空虚,让他们吃饱肚子,减弱他们的欲望,增强他们的身体。常常使民众没有知识和欲望。这样,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实行无为而治,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这里的“无知无欲”并不是要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而是要让他们摆脱过度的欲望和执着,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十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空虚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深邃莫测,好像是万物的根源。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限性。道虽然无形无象,但它却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十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它的锋芒,消解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芒,混同于尘世。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收敛自己的锋芒,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和纷争。同时,要保持低调和谦逊,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和才华,与他人和谐相处。

十三、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那样的清澈透明,好像若有若无地存在着。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像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道的古老和神秘,它超越了人类的认知和想象,是宇宙万物的最初根源。

十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一样,任凭它们自然生长和消亡;圣人也没有偏爱,把百姓当作草扎的狗一样,任凭他们自然发展和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冷酷无情,而是强调了他们的公正无私。天地和圣人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偏袒任何一方,而是让万物和百姓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

十五、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它内部空虚却不会塌陷,越是鼓动它,产生的风就越多。这句话用风箱来比喻天地之间的道,道虽然无形无象,但它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顺应道的规律,就能够不断地从中获得能量和启示。

十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过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适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发表过多的言论。同时,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十七、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山谷中的神灵永远不会死亡,它就像一个玄妙的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就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绝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这句话用山谷中的神灵和玄妙的母体来比喻道的永恒和神秘。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它源源不断地产生着生命和力量。

十八、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够长久生存。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天地一样,不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活着,而是要为了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长久的生命。

十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却能领先于众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却能保全自己的生命。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无私吗?所以他们能够成就自己的私利。这句话强调了圣人的无私和谦逊,他们为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付出,最终却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

二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句话用水来比喻道的品质,道就像水一样,无私奉献,不与万物相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学习水的品质,以善良、宽容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世界。

二十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心灵要像深渊一样深沉,与人交往要善良仁爱,说话要诚实守信,为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上善若水的具体表现,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像水一样,做到善良、智慧和灵活。

二十二、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有过错。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只有不与人争,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二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手持容器,装满了东西,不如适可而止;把铁器磨得很锋利,却难以长久保持。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过度的追求往往会带来相反的效果,让我们陷入困境和危险之中。

二十四、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即使拥有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也难以长久守住;富贵之后如果骄傲自大,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财富和权力所迷惑,要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财富和权力都是暂时的,只有品德和智慧才是永恒的。

二十五、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之后,要适时地退隐,这是符合天道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功名利禄,回归自然的生活。过度的追求权力和财富会让我们失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只有适时地退隐,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幸福。

二十六、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这句话强调了身心合一、回归自然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柔软,像婴儿一样天真无邪,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污染。

二十七、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而治吗?感官与外界接触,能保持宁静吗?明白事理,通达四方,能做到不炫耀自己的智慧吗?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谦虚。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时,不要过分干预和炫耀自己的智慧,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发展。

二十八、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育万物,养育万物,生养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功,引导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妙的品德。这句话体现了道的无私和谦逊,我们应该学习道的品德,以无私的心态去关爱他人和世界,不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

二十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这句话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有”和“无”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有形部分,还要重视事物的无形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

三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外在的物质和欲望所迷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醒。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会让我们失去对真正美好的感受,甚至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三十一、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强调了内在的满足比外在的享受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三十二、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无论是受到宠爱还是受到侮辱,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让它们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十三、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心惊,失去它也会感到心惊,这就叫做宠辱若惊。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宠辱若惊的含义,强调了宠爱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别人的宠爱,而应该依靠自己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来获得尊重和认可。

三十四、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最大的祸患,因为它会带来各种痛苦和烦恼。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身体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我境界,就能够摆脱这些祸患,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三十五、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爱天下胜过爱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责任。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把天下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治理好国家。

三十六、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这句话描述了道的无形无象的特点。道是超越人类感官认知的存在,我们无法用眼睛看到它,用耳朵听到它,用手摸到它。但是,道却无处不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三十七、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它的上面既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神秘和难以捉摸的特点。道既不是明亮的,也不是昏暗的,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形象,我们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去体会它的存在。

三十八、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这句话告诉我们,道是永恒不变的,它贯穿于宇宙的始终。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感悟道的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如懿传卫嬿婉重生之浴血而归红楼之林家有嫡子星辰卫士四合院:傻柱重生,收养破局诡案奇闻镇魂:赤帝传说光影之间:懦弱的骑士无限流副本和职场有什么区别?海平面升高七十米,我赚麻了末世了还茶我?交易系统带我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