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姓的源头,大概也是那么几个。
一个是源自地名,也是国名。
在商朝时候,有个古贾国,大概在今天的山西境内,也有说是在河北邢台的。不管当时贾国在哪里,反正周王朝建立之前,这个贾国就已经倒闭,也几乎在史料里看不到记录。这支贾姓,是出自子姓,属于商王朝宗室旁支。
再就是出自姬姓的有两个源头。
其一,周王朝初期,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叔虞被封在唐地,所以叔虞也被称作唐叔虞,后来演变成晋国。
唐叔虞最小的儿子叫姬公明,食邑在贾地,建立贾国,国都在今天的山西襄汾县贾罕村。因为姬公明是贾国第一任国君,因此姬公明也被称作贾公明,是这支贾姓的得姓始祖。贾国存在了三百多年,被晋武公收编后,其后人被强制散发各地。
其二,当初跟着晋文公重耳四处游荡的狐偃,他们儿子叫狐射姑,由于封地在贾地,后人就有以贾为姓的。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这么论起来,狐射姑就是重耳的表弟或者表哥。这个狐射姑名字比较多,贾季、贾佗、贾他都是一个人。
晋襄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贾季逃亡,其后人以原封地为姓。
贾姓目前人口约三百多万,名人非常多。
西汉哀帝时期,黄河就已经形成悬河。特别是中游地区,河堤已经高出来房顶很多。
贾让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提出上、中、下三策治理黄河。
上策是将中下游改道。
但是有人反对,说这么一来要毁掉许多城镇村庄和良田,成本太高。
贾让解释说,大汉朝拥地万里,相比较治理黄河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说,毁掉一些城镇村庄,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这么一来,可以使黄河千年安澜无害。
其实就现在的情形,我个人也赞同这个方法。因为黄河中下游,特别是郑州到东明段,黄河河底比河南开封市内还高出来很多,无疑是一把悬在头上的不定时炸弹。
也就是现在有了小浪底这样的水利工程,黄河才老实了很多。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不能人为控制,确实非常危险。
再说了,黄河就那么宽,换个水道,对通航肯定大大有利。另外原河道经过治理改造,也一样可以建城市或者作为可耕地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损失。
中策是在中上游多开运河,用来分洪。这样可以灌溉田地,也能通航。
贾让还特别指出,当时沿河两岸每个地方都有专门负责治理河道的政府机构,类似于现在的河务局或者河管处。政府每年开支不小,作用却不大,而且还劳民伤财。如果把这些开支砍掉,足够用来开凿分流河道。
这里面就包含精兵简政的问题了。
想想也是,过去管理一个州郡,除了常驻部队之类的,也不过区区数十人就把活干了。现在倒好,相当于过去州郡级别的地级市,吃财政饭的就最少几万人!老百姓负担能不重吗?
贾让给出的下策,就是安于现状,哪有问题修理哪。
汉朝的贾家确实名人辈出。
汉文帝时候的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影响都很大。
他的九世孙贾逵,这哥们头比较长,所以人称贾长头。他在天文学和历法方面颇有研究。
贾姓比较热闹的,还是要把目光转向西晋。
贾逵的儿子贾充,先是跟着曹魏。后来司马师掌权,贾充投靠司马师。
等司马师死后,那个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掌权,开始夺取曹魏政权之路。
当曹髦不愿意束手就擒,亲自动手反抗时候,众人觉得曹髦毕竟是皇帝,纷纷后退不敢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