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又是一个不太多见的姓氏。
应姓主要起源在周朝。
周武王姬发分封诸侯,把一个儿子姬达封在应地,建立应国,后来这个姬姓的贵族,就被称作应叔或者应侯。
应地位于今天的河南平顶山市新华区,应叔的后代,就有以应为姓的。
此外周朝还设有官职叫应乐使和应门使。应乐使是负责敲鼓的,应门使则是看大门的。只不过这个大门不是普通门,而是天子专用的正门,也叫应门。和其他姓氏同样道理,甭管是敲鼓的还是看门的,官职都不高,这些人本来没有姓氏,其后人就以先人的职业为姓。
比这出现更早的应,是源自应龙。应龙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广为人知,属于神话传说的产物。所以在黄帝和蚩尤时候,就有了应字出现。不过这些属于传说类的,可不可信的只能自己琢磨。
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得汉高祖刘邦刚建国,就想请商山四皓出来做官,只是人家淡泊名利,不愿为官。
就在刘邦想废太子时,太子府请了商山四皓出山,才使刘邦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这一老,指的就是应曜。
这里说的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学识渊博却远离尘世,不愿为官。
注意这个淮阳可不是现在的周口淮阳,而是淮阳山。
因为应曜不愿意做官,所以虽然有名气,却没有什么事迹。
应大猷因为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有功,得到朝廷提拔。这哥们不但非常清廉,也能做到执法如山,并且还直言敢谏。
只是这种人虽然受正直的大臣推崇,也很受老百姓爱戴。但是对于掌握大权的严嵩严世蕃父子来说,那就是眼中钉肉中刺了。
应大猷前期做官主要在云南广东一带,对于这里产的诸如珍珠犀牛角什么的,人家一个都不要。卸任时候真是出行一担书,百姓两行泪。
因为孙绘被诬陷坐了监狱,应大猷仗义执言,凛然不惧。
严家父子哪能容得下这种刺头啊,无可奈何的应大猷只得辞官归隐,回家种地。
回到浙江仙居老家的应大猷,大力提倡办学,又是捐款捐物,为仙居老百姓所感恩怀念。
应姓人口约六十万左右。
******
宗姓。
宗姓别看并不多见,但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还是上古帝君重黎的后代有个叫羲和的,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掌管四岳,大概率国家所有事都被他们哥四个包圆了。所以四岳,也就是众臣之首,叫宗。
到了西周建立,宗的职能发生变化,主要是负责礼部那一摊,权力相对小了很多。
不过周礼在那时候属于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礼部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部门。这个职位的官员,叫宗伯或者秩宗,从事这个职位的后代,就有以宗为姓的。
而宗姓起源,就是在陶唐氏尧帝时候开始,到周朝已经遍地开花了。后来的宗楚客、宗泽以及现在那个叫庆后的,就是四岳这一支。
还有源出子姓的一支。
宋襄公派弟弟子遨到晋国出访,等任务完成后,晋君越看子遨越觉得顺眼,说干脆你也别回去了,就在晋国安家吧。就这么着,晋君派人去宋国抽出子遨的身份档案,开具了无犯罪记录证明,子遨就在晋国落户。
子遨的儿子叫扈,改姓了伯,所以也叫伯扈。
扈的儿子伯宗,在晋国混出了头,出任大夫。但是由于伯宗性情正直刚烈,在晋国的相互倾轧中被郤家所害。
伯宗两个儿子,一个跑到了楚国任太宰,食邑在钟离,就改姓了钟离。另一个叫伯宛的跑到了现在的河南南阳,这支就姓了宗。
同样是在春秋时候,今天的安徽枞阳也做过国都,叫宗子国。后来到了楚穆王时候,宗子国被楚国所灭,其族人后裔就姓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