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芷萱拿起笔,开始在作文纸上奋笔疾书,将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融入到每一个段落中。
…
再看数学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为 3 厘米,里面装有一定高度的水。
将一个底面半径为 2 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了 2 厘米,求圆锥形铁块的高。
(圆周率取 3.14,注意体积公式的综合运用)”
那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本来单个的知识点她都掌握得不错,可现在这些题目像是狡猾的狐狸,
把圆柱体积、圆锥体积等好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编织成了复杂无比的难题。
苏芷萱感觉自己的手心都微微出汗了,握着笔的手也不自觉地紧了紧:“这题要从哪里入手呢?
是先算这个圆柱容器里水上升的体积,它应该和圆锥的体积相等,然后再通过圆锥体积公式去算高,还是要先解开那个隐藏的条件?
要是算错一步,可能就全错了,得冷静,冷静。”
苏芷萱在草稿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试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
英语部分更是让她有些头疼。
有一道语法填空题:
“I wish I ____ (be) at my sister"s wedding last Tuesday, but I was on a business trip.”
这涉及到虚拟语气这种陌生又复杂的语法结构,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
苏芷萱看着题目,心中有些无奈:“这些语法以前都没怎么见过,这可怎么办?
我得试着回忆一下相似的语法,看看能不能套用。”
苏芷萱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试卷,逐字逐句地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苏芷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苏芷萱再次握紧笔,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斗志,开始认真地答题。
苏芷萱先从语文部分入手,在回答诗词理解和文言文阅读题时,
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在学习空间里积累的知识,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试卷上书写,每一个字都倾注了她的思考。
作文部分,苏芷萱更是文思泉涌,将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理解洋洋洒洒地铺陈开来,
从邹忌的智慧、齐王的胸怀,到纳谏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意义,
她都详细阐述,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之中。
苏芷萱写着写着,愈发觉得自己与古人产生了共鸣,
仿佛能看到邹忌在齐王面前侃侃而谈,齐王时而皱眉深思、时而点头称赞的画面。
苏芷萱的手有些发酸,但依然坚持书写,把自己的见解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试卷上。
接着是数学题,苏芷萱在草稿纸上反复计算、推导。
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遇到卡壳的地方就停下来重新审视条件,回忆相关的知识点。
那道圆柱和圆锥体积结合的题目,苏芷萱算了好几遍,检查了又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细节。
英语部分的语法填空题也没有轻易放过,苏芷萱凭借着记忆中那些模糊的相似语法结构,
努力地分析句子成分和语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时间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悄然流逝,苏芷萱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漫长的隧道中艰难前行。
每一道题都是隧道中的障碍,她必须逐个克服。
苏芷萱完全沉浸在答题的世界里,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苏芷萱终于答完了所有的题目。
放下笔的那一刻,苏芷萱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身体和精神都极度疲惫。
苏芷萱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五味杂陈。
有完成考试的轻松,有对自己答题情况的忐忑,还有对这次特殊考试的感慨。
然而,过度的劳累如潮水般向她涌来,苏芷萱的眼皮越来越重,意识逐渐模糊。
没一会儿,苏芷萱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在睡梦中,苏芷萱仿佛还在试卷的世界里徘徊,那些题目和答案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周围虚拟的考试空间安静极了,只有苏芷萱均匀的呼吸声,仿佛在诉说着这场考试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