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儿对于人口十分热衷,若是能让其迁徙到额尔齐斯河中下游一带来岂不甚好,那里地广人稀,只有少数牧户夏季时会迁到河流两岸,更北之地同样是大草原,虽然沼泽地纵横,但总比林中好吧”
他指的是额尔齐斯河中下游北岸泰州城以北,后世鄂木斯克以南的广袤区域。
那里曾是后来卫拉特四部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的牧场,显然也是能放牧的。
回到阿勒坦大寨时,冬季正式来临了,此时律庆也带着一万骑抵达了这里。
听了律忠等人的汇报后,律庆陷入了沉思。
“与成吉思汗结盟自然是好,不过进攻西夏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好处?西夏国,人烟最为稠密之地还是在河套一带,河西一带此时的景象与西域差不多,都是绿洲农业,这样的地方我已经有不少了,加之东西狭长,管理成本巨大”
“不过,若真是将河西、和南之地收入囊中,便有了与大宋直接交往的途径,虽然道路依旧险阻,但毕竟有了不是?我现在最稀缺的物资就是茶叶啊,或者直接与金人贸易?”
和南,指的是兰州、西宁一带。
灭亡蒙古部,进而攻击大金、大宋并非他所想,无论是哪一个漠北势力攻入中原后无一例外都会被同化,对于大宋在金人手里的惨状他也没有丝毫同情心,对他来说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以西辽为火种,将中华文明散布的更广一些,占据的域外之地更多一些才是正经。
如果能将河西、兰州、西宁州的人口迁到西域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有了述律部的存在,蒙古人的势头就会得到极大的遏制,他们显然并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在短时间击败金国,同样,没了西域广袤的土地、牧户加持,他们也没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不过是崛起于漠北的另一个大部落而已。
“必须牢牢占住西域,只要占据住这里,漠北也就是漠北而已,再强也强不到哪里去,只要有我存在,就不能容忍其强大到一定程度,时不时敲打一下,削弱一下,让其与中原王朝始终保持平衡,这才是上策”
“没了蒙古人,中华的优质文明就不会散落到欧洲,就不会经过欧洲人的猥琐发育,霎时突破了黑暗的中世纪”
“有我存在,就让他们永远黑暗下去吧,假以时日,我会让其看到我部时就好像印第安人看到西方白人一样”
至于铁木真要下嫁火真公主,律庆想了想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当然了,显然打着“律忠因为其女的缘故,产生妒忌之心,并没有将此事告知”的幌子。
翁婿两人配合起来显然天衣无缝,有了与蒙古人的盟约,律庆也无须再在阿勒坦驻扎重兵了,他带着万骑返回了。
这一次,他并没有回到毡德城,而是回到了久违的泰州城。
通过哈赤的描述,他显然知道接下来成吉思汗是不会忙于西夏攻略的,而是会先统一林中诸部,一旦这些部落受到攻击,显然是不会进入图瓦盆地的,因为哪里还有大量的辖嘎斯人。
他们只会继续往西迁徙,于是,泰州城的重要性就突出来了。
后来的卫拉特部之所以能在这里崛起,一开始也是在额尔齐斯河下游的呀,而不是甫一出现就是在伊犁河流域。
他让慕容归藏跟着哈赤等人从北面回去了,带着他对秃麻、豁里、斡亦剌大汗的书信和礼物。
“成吉思汗大军将至,所到之处,高过车轮者无一幸存,我部北境尚有大量空地,若不嫌弃,可前来就牧”
当然了,这显然是夸大其词,林中诸部,大部分身上都有鲜卑人、室韦人血脉,与蒙古人一脉相承,成吉思汗显然是不会这么干的。
至于是否要攻击西夏国,他还没想好,对他来说,还是好好想想如何攻略西域之地吧。
对于科技、医学不甚发达的现在,生活在干旱的西域远比湿热的南方容易,故此,波斯、埃及乃至土耳其才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旱灾,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建好水利设施,便能大大缓解旱情。
再加上为了应付旱灾的存储粮,更能有些缓解旱情带来的冲击。
实际上,西域一带虽然干旱,但并非全无降雨,反而降雨十分均衡、准时,这自然得益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稳定的影响。
无非是降的不多而已。
这样的情形,十分适合此时的农业。
既然已经与蒙古人结了盟,他便将各地驻军数量做出了调整:
从黄姓突骑施、黑姓突骑施、于阗国抽调回来的三千骑便常驻阿勒坦大寨,替代律忽里的契丹部族骑兵,让其重新返回大海子一带游牧。
此时,阿勒坦、婆娑城、哈密一线就有了八千骑,已经是相当强大一股势力了,不能再多了。
律忽里的三千契丹部族骑兵实际上已经成了半常备军,最后干脆将其全部调到了泰州城,其附属部落也是如此,就让这三千户作为镇守泰州城的主力,一边游牧,一边享受每月一个金币的酬劳。
律忽里也被封为泰州镇守使、旅都指挥使,便正式成为述律部的高级将领行列,为了稳住他,律庆还让律忠的堂侄女嫁给他,算是与自己成了连襟。
同时让阿迪尔留在此城,协助律忽里镇守。
办完这些事后这才带着万骑返回了毡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