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你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吗? >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陶瓷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陶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陶瓷在形式、特点及优点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具体如下:

形式

- 种类丰富: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青瓷如越窑青瓷,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黑瓷以德清窑为代表,东晋时的黑瓷盘口壶,器形周正;白瓷在北朝时期出现并发展,为后世“南青北白”的格局奠定基础.

- 器形多样:常见碗、盘、壶、罐等,如三国西晋时宽腹平底碗,东晋南朝腹体加高、弧度变缓;盘口壶从三国时盘口和底小、上腹鼓出,到西晋后颈部加长等变化;还有鸡首壶、谷仓罐、蛙形水盂、青瓷辟邪形烛台等特色器物.

特点

- 造型演变:前期简单朴素,中期花纹装饰逐渐复杂,末期又归于简单,多饰莲瓣纹。整体器物口沿多为盘型或杯型,器身由矮胖向瘦长演变,腹部从圆鼓到修长,重心由偏上到偏下,更加稳定实用.

- 装饰手法:有刻划花、贴花、贴塑、模印、捏塑、镂雕等,还流行褐色点彩。如青瓷莲瓣纹盖罐,盖面及罐身上半部分满饰复线莲瓣纹;北朝青釉莲花尊集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周身遍饰莲瓣纹.

- 釉色变化:南方青瓷多呈黄绿色,北方青瓷色调偏深;黑瓷釉色漆黑光亮;白瓷则改变了此前瓷器以青、黑为主的局面.

优点

- 工艺进步:坯料选用水平提高,如西晋越窑选用特定瓷土使胎呈灰色衬托釉色;化妆土的运用美化了青釉制品;匣钵等窑具的使用及龙窑结构改进,使瓷器烧结良好;拉坯成型技术让坯件规整、胎壁厚薄均匀;釉料配置和施釉方法改进,石灰釉的使用使瓷器光泽好、透明度高.

- 艺术价值高: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与当时文化紧密结合,如佛教盛行使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体现了宗教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和研究价值.

- 实用功能强:器形设计充分考虑实用性,如盘口壶的改进使其使用更省力,碗类的变化更符合使用需求,各种器物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展现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刻划花

使用木制或金属工具在尚未干透的坯胎表面划出线条纹饰,纹饰呈阴纹线条状。三国时越窑瓷器已有划的网格纹、弦纹、水波纹等,两晋时期刻划纹继续发展,到东晋晚期,莲瓣纹使用渐多.

印花

用刻有纹样图案的印戳或模子在尚未干透的坯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东汉、两晋时的青瓷罐、盆等,其腹及颈部也出现了大量的拍印方格纹、罐的耳系上也装饰有大量的拍印米字纹和焦叶纹等.

贴花与贴塑

先用泥坯为原料,采用模制或捏塑等方法制出各种单独的人物、动物和花朵等花纹图案,然后用坯料泥浆粘贴在已做好的瓷坯外表上。如晋代贴佛青瓷琢器的肩部、腹部常附着“兽耳衔环”,或贴以狮面或佛像等浮雕纹样.

堆塑

将瓷泥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建筑物等形状,然后粘贴在器物上,形成立体的装饰效果。三国时越窑谷仓上贴塑出人物、动物、飞禽、龟蛇、佛像、建筑物、铺首等.

点彩

在器物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点染出褐色斑点,形成自然随意的装饰效果。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律的褐色斑点,东晋时已普遍使用,一般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鲁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雕塑

直接将器物整体或局部雕塑成各种形状,如捧钵蛙式水注、鸽形杯熊灯、兽柄虎子、跪羊烛台等,造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陶瓷主要采用浸釉法施釉,即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 其具体情况如下:

釉料配制

当时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多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这种釉具有光泽好、透明度高的特点.

施釉特点

采用浸釉法能使釉层厚且均匀,如浙江境内瓷窑的产品,胎釉结合好,很少有剥釉现象,流釉的情况也少见. 但此时期也有部分瓷器施半釉,如北朝和南朝的一些杯子,仅在器物上部施釉,底部露胎.

除浸釉法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陶瓷施釉方法还有:

- 刷釉法: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在器体表面,多用于长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

- 荡釉法:把釉浆注入坯体内部,然后将坯体上下左右旋荡,使釉浆满布坯体,再倾倒出多余的釉浆,随后将坯体继续回转,使器口不留残釉,适用于口小而腹深的制品,如壶、瓶等内部上釉.

- 点彩法:在器物上用含铁量较高的彩料点染出褐色斑点,形成自然随意的装饰效果,西晋时少数青釉瓷器上有不规律的褐色斑点,东晋时已普遍使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烧制地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南方地区

- 浙江:是当时南方陶瓷烧制的重要中心,有着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等。其中越窑青瓷胎质细密、釉质莹润;德清窑以烧制黑釉瓷最为着名.

- 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是重要窑址,烧制的青瓷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 江西:如白浒窑,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烧造瓷器,为抚州地区的陶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 福建:闽侯的洪塘怀安村发现了南朝窑址,表明当时福建地区的瓷业也有所发展.

- 湖南、湖北:位于长江中上游,瓷业发展较快,烧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丰富了南方瓷器的种类.

北方地区

- 山东:淄博是长江以北最早的青瓷烧造中心之一,其寨里窑是北方最早烧制瓷器的窑口之一,北朝时期已能烧造出精美的青釉莲花尊.

- 河北:临城和内丘均有窑址发现,以青瓷为主,黑瓷次之,并发明了白瓷。此外,从北齐开始,磁州窑的陶冶技术趋于成熟,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

- 河南:辉县等地也有瓷器烧制,推动了北方瓷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有诸多代表作,以下是具体解析:

青瓷虎子

- 作者:三国时期浙江上虞的工匠袁宜.

- 手法:采用陶车拉坯成型,整体造型规整,线条流畅。在装饰上,运用刻划的手法,于器物表面刻画出简单而富有韵味的线条,来表现虎子的形态和细节,如虎子的斑纹、腿部的肌肉线条等,使虎子更具生动性和立体感.

青瓷扁壶

- 作者:三国时期浙江上虞的范休可.

- 手法:同样使用陶车拉坯成型,壶身呈扁圆形,腹部平坦宽阔,两侧有对称的系耳,便于穿绳携带。其装饰手法丰富多样,采用刻划花工艺,在壶身刻画出精美的图案,如人物、花鸟、几何纹饰等,线条细腻流畅,图案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青瓷谷仓罐

- 作者:多为无名工匠集体创作。

- 手法:罐体采用分段拉坯然后粘接而成,口部、腹部、底部等部位分别制作后拼接。装饰上运用了堆塑、模印、刻划和镂雕等多种手法,在罐身上堆塑出各种人物、动物、楼阁等形象,如守卫、佛像、乐队、杂耍人物、飞禽走兽等,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

鸡头壶

- 作者:多为浙江越窑、瓯窑、德清窑等窑口的工匠创作.

- 手法:从三国东吴末期的罐和盘口壶造型演变而来,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早期鸡头壶多为雕塑或模印成型,再刻画细节,鸡头为实心装饰;东晋时,鸡头变为张口、引颈的壶流,鸡尾变为圆形长柄,采用模制与刻画相结合的工艺,鸡冠高度显着拉高,刻画更加精细;南北朝时期,出现南北分化,南方造型趋于简化,北方则塑造回归仿生形态,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线条更加流畅优美,壶身的装饰也更加多样化,如出现复线莲瓣纹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废雌被弃?她唱国歌拯救了全星际九等公民离职后,我的外卖爆火万千世界末世重生第一步,清理门户致命公司之我是临时工在末世中成长天灾末日:洗卷万亿物资当老六末世:双皇废土求生EXO之故事的恶女港综:我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