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明亮的藏书馆内,阳光透过巨大的窗口洒落在地上,空气中弥漫宽敞明亮的藏书馆内,阳光透过窗纱洒落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李不周和韦琳并肩坐在宽敞的书案前,两人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几乎可以闻到对方身上淡淡的香气。
“这是我根据你目前的情况制定的学习计划,”李不周拿起一张纸递给韦琳,“你先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建议,可以随时告诉我。”
韦琳接过纸张,仔细地阅读起来。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似乎想要将每一个字都刻在脑海里。
“好的,我会按照这个计划来学习的。不过……”韦琳抬起头,看着李不周,眼中闪烁着疑惑,“只是,这数学它很难吗?怎么安排了这么多课程呢?”
李不周笑了笑,解释道:“因为数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而且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提高。所以我打算在尽量多安排一些数学的教学,并逐步引入数学知识,让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另一个原因就是,语文这方面,前期的认字教学工作做得比较好很扎实,现在的重点在于掌握组词、成语的运用、造句、以及在写作方面的指导了。”
韦琳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然后她又问:“那我们今天要学些什么呢?”
李不周想了想,说:“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吧。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说着,他拿出一本经典的诗集,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一首诗说:“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乡之情。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韦琳盯着诗句,轻声念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她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一阵春风拂过心田。
读完后,她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我觉得诗人用月光和霜来比喻自己的思乡之情,很巧妙也很生动。让人感觉好像真的看到了诗人在窗前望着明月思念家乡的情景。”
李不周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很好,你的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再给你讲讲这首诗的写作技巧,比如它的韵律、对仗以及意境的营造等等。”
于是,他们开始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艺术魅力,韦琳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李不周发现韦琳有着极高的悟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她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不知不觉间,太阳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下一片金黄的余晖。韦琳和李不周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仍然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
“好了,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今后多看多读课文,学会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你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三天后我再来对你进行考核,通过考核了你就可以试着给他们讲课了。”李不周对韦琳说道。
“好的先生。韦琳谨听教诲。”韦琳谦逊的回答。
……
休息一天后再回来上班,车间的生产线上又少了很多人。有辞职到期了走的,也有的是不能适应劳动强度的新员工,好不容易滶到发工资了自己走了,去寻找自己能胜任的工作。
穿线组也有三个人离开了工厂。其中两个人是和李不周同一天进厂的,他们可能对工作环境或待遇不满意而选择离开;另一个则是已经提交了辞职报告并获得批准的老员工。随着这些人的离职,穿线组的人员数量减少了,但生产线仍需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人事部采取了行动。几天后,他们成功地招聘到了一批新工人,并将他们分配到各个生产线上填补空缺的岗位。这些新员工需要经过培训才能适应工作要求,但希望他们能够尽快上手,确保生产任务不受影响。
尽管如此,对于新员工来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他们需要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熟悉生产设备和操作规范。同时,他们还需要适应工作强度和压力,以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
对于那些留下来的员工而言,他们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可以传授自己的技巧和知识给新员工,促进团队协作和整体效率的提升。
李不周算是已经出师了,过了生手的保护期,也开始如同老员工那样的计件多劳多得了。同时,当看到新来的员工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担当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虽然穿线组经历了人员变动,但通过人事部的努力以及现有员工的配合,生产线得以继续运行。新安排来的两个员工一男一女,男的叫唐华,女的叫邬慧。还余下一个人员空缺只能等到下次招聘到更多的人才能补全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员工逐渐适应并融入团队,有望提高整个生产部门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天,李不周过得很不轻松。自从来到这个厂里后,他就没能再稳定的在产线上工作过几天。孙主管把他当成了救火队长,不停地将他调到各个不同的岗位上去实习。这让他感到有些疲惫和困惑,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尽快适应这种变化。
每次调动都意味着要重新学习新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而且每个岗位都有各自的工作特点和难点。李不周努力跟上节奏,尽力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技能,但他还是觉得有些吃力。
杨苹对这种频繁的调动也颇有微词,她认为这样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会影响员工的士气。然而,面对孙主管的调派,她却不敢提出异议。于是,她便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在了李不周身上,对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友好。
杨苹开始对李不周冷嘲热讽,甚至故意给他安排一些难以完成的任务。李不周虽然心里明白她的意图,但他并没有与之争吵,而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压力,李不周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够克服所有的难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而杨苹看到他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内心不禁对他产生了一丝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