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观看天幕的人,也是心情、神色各异。
朝廷的人对此结果也是沉默居多,但各个时空的民间士子们确是有些哗然。
某地,几位一同观看天幕的年轻的士子有些不解,率先站出来说道:“若是依着这天幕所示,庆历新政明明于国于民有利,为何竟也失败?莫不是朝堂之上尽是些昏庸之人?”
他们不是仁宗一朝的人,加上在场的都是至交,所以说话也少了几分顾忌。
其实说起来,他们并不像天女这样,似乎随时随地就能知道这些东西,他们更多的,还是熟读经义为第一要务,然后才是慢慢触类旁通、接触时政,所以对于一些东西,他们还是不够熟悉。
“大家稍安勿躁!其中应该还是有隐情的吧!”
他们一直接受的,都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的思想,现在骤然看见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改革最后却是被天女判成“失败”的结果,都有些无法接受。
天女不是明明白白地说了效果很好吗?而且他们看着旁边的那十项改革方案也是惊叹不已,真不愧是能够被天幕全天下公放的人物,这位范公确实很厉害。
但是怎么就是失败了呢?难道朝廷不知道这庆历新政的效果吗?但这也是不可能的吗?他们这些初学者都能看出其中厉害,朝堂上的大人们又怎么会看不出呢?
学子中有人出声道:“新政推行,必然会触动多方利益。即便成效斐然,但反对之声可能依旧强大。而且革新之事,犹如逆水行舟,诸多阻碍难以一时清除。”
所以天女会说“失败”,其实也算是正常。毕竟古往今来诸多改革,又哪里次次都能成功?哪怕失败了,这也是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思路和经验。
其他士子听闻此言,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仍满脸不甘。
【为了此次改革,仁宗也是调整辅臣结构,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
而范仲淹也成功交出了他的答卷——《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他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改革主张,其中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其余内容仁宗都采纳了,并以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
刚刚我说庆历新政的效果很好,那么好到了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宋朝进入了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但它还是失败了。就我们现在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因为新政太仓促,而且遭到保守派反对,或者说,是因为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们的特权,所以在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
因为他们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指责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慢慢地失去了改革的信心。】
谈起改革,没有人能够轻松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