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这句曾经至高无上的称赞,却沦为了对弱者残酷的评判。一旦你被迫背负上“好人”这顶帽子,就得承受那些本不愿承受的负担。在爱情里,你只能充当备胎;在友情中,你成为了和事佬;在职场上,你永远是那个难以获得晋升机会的螺丝钉……
你满心委屈,扬言从此要“变坏”,然而只是嘴上强硬,内心却怯懦不已。你不敢违背从小到大树立的价值观,甚至连如何“变坏”都毫无头绪。你以好人自居,却未能收获期望的结果;想要做个坏人,却发现身边人对你的转变极为反感。自始至终,你都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何处。
不少学生向我倾诉,遭遇他人欺辱、累死累活却赚不到钱、被丈夫设计落得净身出户等诸多问题,他们期望我能给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我想说,问题的产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绝非一个简单方法就能解决。我觉得你得为过去的糊涂付出代价,如果糊涂无需付出代价,一个办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岂不是对我们这些饱读诗书、每日笔耕不辍之人的辜负。
一个人在糟糕的环境中待了20年,想要从满身的“异味”转变为散发“香气”,不是靠一个办法就能实现的,因为连骨子里都浸染了那种糟糕。改变需要两个要素:其一为“香源”,即找到正确的思想观念;其二是时间,20年积累的“异味”,起码也得花个2 - 3年才可能有所改变吧。
一个人得是多没有其他长处,才会被人夸赞道德品质。先不说那些品德高尚的大人物。就说现实情况,你会悲哀地发现,通常我们夸赞别人品德好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个人在其他方面实在乏善可陈。你仔细想想身边优秀的朋友,第一反应是不是“这人长得特别好看,情商超高,心思深沉,特别有头脑”。
可要是我突然提到你朋友中一个不太出众的人,你大概率会说“哦,我觉得这人还不错”。所以别再自我欺骗了,别把别人夸你人品好当作值得炫耀的事。当你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优点时,别人都不知道还能夸你什么,只能说你人品好。
你得好好想想,你是想要实际的好处,还是想要那虚无的名声!
当你想要做个好人,就得有心理准备,你得到的可能只是名声,而非实际利益。因为好人要注重颜面,懂得把握分寸,当好人就得姿态好看。但你要清楚,你不主动争取,有的是人去争取。你要面子,不好意思行动,总有人会去搭讪你一见钟情的女孩。你讲究原则,拉不下脸,总有人会和女孩彻夜长谈。你含蓄内敛,不敢尝试,下次和她约会的男生就会牵起她的手。在职场上,很多老实人晋升的机会都会被爱出风头的人抢走,要知道,那个机会原本可能是你的。
我从前就职的公司有一位员工,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十多年,常常被老板称赞勤勤恳恳、毫无怨言,是公司的道德楷模。可气的是,其他人都不顾脸面地向上攀爬,而我的这位同事依旧待在原来的岗位,拿着原有的工资,最大的收获仅仅是得到了一个“好人”的虚名,丝毫没有得到实际的好处。
成功者总是会跟你讲,做事要得体,要掌握分寸,要懂得谦逊。但那是因为只有成功者才有书写历史的权力,他们可不希望你成为下一个成功者。所以,别做那种胆小怕事、被有钱人的观念洗脑,不敢去争取自己应得之物的“好人”。
不做“好人”,并不意味着你要去做烧杀抢掠、伤天害理的事来证明自己不是任人欺负的弱者。我想告诉你们,过去你们所扮演的“好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不过是没本事、自负又怯懦的代名词罢了。真正的好人,是有原则、知分寸、守底线的。
在现实生活里,有些人过得很苦、活得很累,是因为总想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完美的“好人”,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却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他人。这种平日里我们所说的“老好人”,也被称作“取悦症”患者。
这类人存在两个认知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同样对自己好,只要自己对别人好,对方就理应回馈自己,不然就是自己做得还不够。这些人在付出的时候,内心是对别人有所期待的,一旦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进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别人的期待自然也更高了。
在对一个人付出时,不要期望对方给予回报。
比如我给别人一个梨,不会指望对方还我一个。再比如我看好一个人才,送给他10%的股份,我不会期望他对我感恩戴德,我看重的是他的能力,期望他能为公司创造远超我给予股份的价值。如果哪天我失望了,也不会对这个人有什么不满,只会把这当作一次投资失败,毕竟做生意有赚有赔很正常,关键在于这里面不能对人性抱有期待!
第二个误区是,觉得只有不断地付出才能维系好关系。不可否认,在维护人际关系时,一定程度的忍让、包容和付出是必要的,但一味地付出给予,不但不会让你和他人的关系更好,反而会破坏这种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你只给予朋友而不索取时,会在情感上对对方造成一种束缚,还剥夺了对方回报的机会。在任何健康的关系中,都不存在单方面的给予者。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对方一个机会,让其回报你的善意,或者主动请对方帮忙,反而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