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说话的人就坐在糜竺旁边,由此可见他在这批人里面也是个中翘楚了。
这人接近四十岁,蓄着胡须,身高八尺有余,一脸正气,威严有度。此人名叫张毅,涿郡人。当年剿灭黄巾的时候就跟着刘备刘平两兄弟的老伙计了。
入主武都之后,张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慢慢的在大头兵中脱颖而出。
真正让他入了刘平眼的,是武都垦荒的时候。
武都垦荒的主要负责人虽然不是他,但是张毅当时负责的区域,不管是垦荒速度还是百姓的安排,又或者区域内的治安都是最好的。
老乡,又是普通百姓出身,刘平当时便给他行了方便,让他加入了功曹班房,做起了小吏。
这么些年下来,张毅已经秩比千石,但刘备集团内部也算是中高层。
刘平看向张毅。
张毅沉声说道:“制度是个好制度,只不过现在推行的话,受益的肯定是世家子弟。不得不承认的是,世家在教育资源上对普通百姓是具有碾压级的优势的。之前还只能靠举孝廉的方式入仕,现在多了这一条路....虽然这一条路所有人都能走,但是起点不一样。”
“举孝廉吾等还是有操作空间的,可若是真的考试选材。那恐怕最开始的十年,甚至二十年,考中的人都是世家子。按照他们的性子,恐怕很快就会把持考试选材制度.....”
“某以为,考试选材可以作为一个应急策略,需要的时候开一下就行。等到侯爷将地方教育体系建立之后,足够多的普通百姓出身的读书人出现,再彻底将之变成常态化的政策。”
虽然都姓张,但是张毅比张稳要谨慎多了。
话说的虽然不错,但是刘平既然现在提出来,那肯定就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考试选材这件事,刘备集团是有先例可循的。眼下正儿八经的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有先例可循’这五个字着实有些操蛋。
华夏大地往后一两千年,无数立志变革的仁人志士都被‘有先例可循’这五个字给绊倒了。
“你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但是吾也有不得不做的理由。”刘平说到这里目光变得幽深起来:“你们知道咱们治下包括吾等在内一共有多少名官员吗?”
“哎?”
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刘备集团人手短缺这件事,在座的其实都清楚,毕竟平日里工作强度在那呢。但凡多几个搭把手的,大家也不至于拿头发肝政务啊。
“吾等的同僚,一共只有一千五百多人。”
刘平话音一落,在场的人都懵了。他们光知道刘备集团缺少人手,没想到缺少这么多。
随即他们又释然了。其实仔细算算,一千五百多号人,也不少了。官民比例是多少?一比七千多。一个读过书的官员,管理七千多个人不是很正常嘛?
光看他们的表情,刘平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一千五百多名官员,真要各个都是肝帝,那没说的,肯定够用。关键,肝帝才几个?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今刘备军统治范围内,出了县城基本上就属于‘无政府’状态。
刘平这种外儒内法的读书人,根本就不能忍。尤其眼下还是乱世,按照刘平的想法,那就必须得搞大政府,老百姓从出生到死亡,全都得在官府的管理之下才行。
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