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卫们隐匿于暗处,日夜监视着慕容彻,另一波视监杜城的暗卫却意外发现杜城与沈翊的频繁往来。
他们看到沈翊时常出入杜城的营帐,二人时而低声密谈,暗卫们不敢懈怠,将这些细节一一记录,火速呈给皇帝。
皇帝看着密报,心中的疑虑愈发浓重。
杜城手握重兵,沈翊虽无官职在身,但从前从不干涉朝政,如今却与杜城私交甚笃,如今两人这般密切商议,究竟所为何事?
难道慕容彻所言非虚,杜城真有谋反之意,而沈翊也参与其中?
自古帝王心难测。
即使杜城为大楚鞠躬尽瘁,在帝王的一点猜疑里面,那些为国征战的赫赫战功、无数个日夜的殚精竭虑,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小李子。”皇帝冷不丁唤了一声,声音低沉,带着上位者独有的威严,在空旷的御书房里回荡。
一旁候着的贴身太监小李子,闻声立刻上前,弓着身子,大气都不敢出,恭敬应道:“陛下,奴才在呢。”
皇帝站起身,背着手,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宫墙,若有所思:“你去,传朕的旨意,就说朕念杜将军筹备战事辛苦,特赐上等的人参和珍贵药材,让他好好补补身子,也让他安心,朝中诸事朕自有考量。”
小李子忙不迭点头,应下旨意,又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那这赏赐,是直接送往杜将军军营吗?”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望向远方,语气平淡却暗藏深意:“自然,要大张旗鼓地送去,让所有人都知道朕对杜将军的关怀。”
这样通过公开施恩,他就已经构筑道德制高点。
无论杜城是否谋反,此举既彰显君主仁德,又为后续动作铺路——若杜城安分,则是皇恩感化之功;若其反叛,则成忘恩负义之罪,为镇压提供道义合法性。
史书工笔间,帝王始终占据主动。
这种外示恩宠、内藏机锋的手段,正是古代帝王平衡权术的典型体现。
待小李子退下,皇帝又招来暗卫首领。“你继续加派人手,把杜城身边的人都摸个透,沈翊那边,着重查他进京后的行踪,接触过哪些人,说过什么话,都给朕详细报来。”
暗卫首领领命正欲退下,皇帝又补充道:“记住,行事要隐秘,绝不能让杜城和沈翊察觉到分毫。”
——
沈翊半倚在榻上,衣衫褪至肩头,露出背后那道触目惊心的伤口,皮肉翻卷,虽已简单处理过,但仍红肿渗血,看着格外可怖。
杜城神色凝重,动作却极为轻柔。他先拿起一旁温热的湿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伤口周围的血痂,每一下都轻缓又细致,生怕弄疼沈翊。“忍一忍,马上就好。”
杜城低声安抚,嗓音因为连日操劳略显沙哑。
“好。”沈翊微微颔首,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只是紧咬下唇,一声不吭。
清理完血污,杜城打开药瓶,一股浓郁的药香弥漫开来。
他用干净的竹片挑起药膏,均匀地涂抹在伤口上,动作缓慢而沉稳,边涂边轻轻吹着气,试图减轻沈翊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