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念英在中学卖包子的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
第一天去,她只带了三十个。
用自行车推着过去的,后座上绑了个大木箱子。
邓念英是这么考虑的,初中生的饭都是提前订好的。
周日下午返校之后,生活委员统计一周食量,每顿饭吃几个馒头,提前订好,食堂就按照这个数量来准备。
她听说十五中的食堂十分死板,一点也不多做。学生订几个就吃几个,想多吃?抱歉,没了。
邓念英以为自己是去满足这些学生的“额外需求”的。比如,有人订了两个馒头,但是她今天比较饿,两个没吃饱,那就可以从她这儿买个包子补充一下。
她打算带着三十个包子去试试水。
邓念英是个实在人,做吃的讲究个真材实料,馅里放了剁碎的油渣,放了点肉,还放了不少油,香得很。
两毛钱一个。
许新安还建议她做点猪肉大葱馅的,多放点肉,卖3毛钱一个,她没敢做,怕没人买。
就这三十个,她还担心卖不出去呢。
不过,事实显然出乎了她的意料。都没用她吆喝,学生们一看见她箱子上写的“包子,两毛一个”,就拥了上来,一会工夫就全给买走了。后面闻讯跑来的学生根本没买着,就追问她以后还来不来,来的话多带点。
邓念英都很热情的答应了。
别看她对聪明姐妹比较挑剔严格,但那是为了让自己家孩子变得更好。面对别人家的孩子,她态度如春风一般和煦,漂亮话一句接一句地说。
很快就成了初中生的知心大姨,和他们熟悉起来了,约定好了来卖包子的时间。她还问大家要不要肉包子,要的话她做点,好几个学生都喊着“要”。
走的时候遇见住宿舍的年轻老师,还跟她说:“大姐,你下次来先在我们教师宿舍这边停一下,先卖给我们。”
邓念英礼貌微笑,也答应了。大不了她多做几个。
她做包子倒也省事,许新安这种懒人,在省力气这方面很有点头脑,一决定要卖包子,他就买了个和面机。
开展这项业务之前,许新安跟她说,他打听过了,十五中的女学生订餐,通常是早上一个馒头,中午两个,晚上一个,简称“一二一”,有的学生订“二三二”,男生普遍是“二三二”,少数订“三四三”。
那时候她还感慨,别人家的孩子真好养活,吃的都少,十五中食堂的馒头她见过,个头不大,要是光吃馒头,不搭配肉、菜、汤,聪聪一顿饭就能吃四五个。
当时许新安就说,这些孩子绝对都吃不饱,半大孩子,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只吃这么一点绝对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