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昊轩其实不是科班出身的游戏设计师。
他是一个理科生,热爱文学和艺术的理科生。
他喜欢音乐剧,喜欢米哈伊尔·格林卡,喜欢歌德,喜欢维吉尔。
他喜欢古代历史,喜欢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也喜欢西方哲学家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他会写电影观后感,也会因为听到一首悲伤的歌曲而共情落泪。
但伏昊轩唯独不喜欢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
室友曾经问过他,既然这么喜欢文学和艺术,那为什么还要报理科专业。
伏昊轩想起自己在经济上有些窘迫的家庭,沉默不语了。
他向往诗和远方,但生活要求他必须先解决柴米油盐。
伏昊轩出生于一个不太幸运的家庭,父亲自幼残疾,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
直到他读大学才知道,原来母亲只是选择去当别的小孩的妈妈了。
他甚至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只是他们从来没见过面。
但他又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爷爷奶奶健在,家里还有姑姑和叔叔帮衬。
伏昊轩不缺爱,尽管小时候也会因为思念母亲而抱着枕头偷偷落泪,尽管他会特别在意跟母亲相关的话题。
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电影名字叫《妈妈再爱我一次》。
他很讨厌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尤其厌恶那句歌词“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他不觉得自己是根草,也不觉得世上只有妈妈好,离开了妈妈他就找不到幸福。
姑姑很爱他,就算后来结婚了也很爱他,甚至对待他比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要好。
叔叔虽然不善言辞,但也很爱他,在家里经济最拮据的那段时间,都是叔叔在支撑着这个家庭。
父亲应该也很爱他,不过伏昊轩小时候并不喜欢父亲,原因有些复杂,既跟父亲暴躁易怒的脾气有关,也与出走的母亲有关。
只是后来他跟自己的身世和解了,也与父亲和解了。
但要说母亲的离开对伏昊轩完全没有影响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自幼就经历过抛弃的伏昊轩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没有哪个小朋友不爱玩,但伏昊轩小时候会为了讨好家里的亲人而努力学习。
在学校里,他会讨好老师,扮演一个从来不惹事的听话学生。
他也会讨好同学,因为他想交朋友。
在伏昊轩前半段的人生中,他活成了别人家小孩的模样。
成绩优异,老师喜爱,朋友众多,性格开朗,会的才艺种类也很多,甚至在初高中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
他把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卑藏得很好,就连自己都骗过去了。
直至到了大学,当学习成绩不再变成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他终于露了怯。
在关于钱的问题上,他笨拙得像个古代农奴。
自幼就努力往中心挤的伏昊轩无法接受这种落差,为了维护自己光鲜亮丽的外表。
他甚至没有如实上报自己贫困生的家庭背景,放弃了学校的助学金。
转而开始借贷生活。
拿到第一笔贷款的伏昊轩,像个一夜暴富的土鳖。
这笔钱来得太容易,容易到没有任何实感。
银行卡里的那串数字,仿佛就只是数字,他眼睁睁看着数字的位数越来越小,也眼睁睁看着自己日常的开销越来越大。
衣服、鞋子、高配笔记本、昂贵的游戏角色和道具,别人有的,他觉得自己也应该有。
他过着虚假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直到他发现自己还不上钱,泡沫终于被现实戳破了。
这是他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候,当华丽的外表被揭开,他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已经堆满了欲望的蛆虫。
少年伏昊轩已经被啃噬得奄奄一息,但他似乎一直在刻意忽略自己的求救。
本来……也许是来得及的。
向家里人坦白这一切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情绪不是羞愧,不是自责。
而是恨。
恨什么,他不知道,也许是那个女人,也许是瘸了腿的父亲,又或许是过去的自己。
但听到奶奶并非责备,而是安慰的话语时,他的恨意烟消云散了,无限扩大的自卑将他直接压垮了。
他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份爱。
那一天晚上伏昊轩没有回宿舍,而是在学校的教学楼待到了半夜。
六层是教学楼的最高处,伏昊轩想了想,回到了二楼。
他就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望着窗外大厦的灯光随时间一点一点熄灭。
好似他的后半段人生。
最后是导员带着安保室的人员找到了他。
因为姑姑给他打了十几个电话都没接,惊慌失措的姑姑只能打电话求助他的室友。
原本室友还以为他是出去浪了,没有在意伏昊轩的夜不归宿,直至接到电话,室友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跟导员说了。
脑袋才刚挨着枕头的导员接到电话连魂都快被吓没了,马上骑着小电驴赶回了学校,在无法取得与伏昊轩的联系后,赶去了安保室。
最终还是通过监控才找到的伏昊轩。
在找到伏昊轩的时候,导员也没说什么重话,只是劝他先回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