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道与赵六两人各自引领着部下奋勇向前,看到周云如同天兵下凡般冲向敌军将领。
两人和手下的兵士们顿时热血沸腾,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吴应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方的骑兵统领怎会如此勇猛?眨眼之间,竟带队冲破了他引以为傲的铁骑重围,而且就要杀到自己面前。
吴应期本就是个自负之人,在骑战方面,他从不惧任何人。
他带着亲兵,举起骑枪,迎着对方冲了上去。
周云凭借着本能反应和后世练就的身手,吴应期则依靠久经战阵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家族的精心培养,两人一照面便直取对方要害。
双方同时闪躲之后,错马而过之际,又在背后暗中出手,随后再次各自闪避,你来我往,一时间杀得难解难分。
几个回合下来,吴应期渐渐体力不支,加之心中担忧被围困的麾下将士,一个分神,被周云一枪扎中臂膀,刚挡住下一枪,又被周云反手用枪杆狠狠砸中背部,这一下打得他口吐鲜血。
吴应期心中大惊,赶忙拔马就逃,周云见状,提马便追,然而此时吴应期的几个部下拼死挡住了周云的去路。
而吴应期手下的其他人马,看见主将败北,也赶紧边打边撤,掩护着吴应期迅速向后退去。
此时,在周云的阵中,被重重围困的吴应期主力铁骑正陷入疯狂的突围之中。
李岩身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他敏锐地察觉到铁骑突围的凶猛势头,于是主动在包围圈上放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
这对于那些疯狂突围的铁骑而言,恰似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们不顾一切地朝着这个缺口蜂拥而去。
而李岩则早已在这个宣泄口旁设下了巧妙的埋伏,专等那些落在后面的骑军。当这些掉队的骑军经过时,李岩指挥士兵有条不紊地对他们进行攻击,就如同慢慢放血一般,使敌军的有生力量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
随着吴应期的败退,周云率领骑兵迅速调整战略,转头朝着刚突围而出的铁骑杀去。
此刻,那些铁骑因吴应期的败走,军心大乱,早已没了战斗的意志,满心只想着如何尽快逃离这凶险之地。
于是,战场上呈现出一幅紧张而激烈的画面:吴应期的铁骑在前狂奔,周云的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
在追逐的过程中,前方的铁骑不断有人中箭或者被砍杀,纷纷从马背上掉落下来,场面惨烈。
更有甚者,其中还有极少数铁骑眼见逃生无望,竟选择了投降。
这一追便是三十多里地,周云所率骑兵的战马都开始口吐白沫,精疲力竭,再也无法继续追击,无奈之下,周云只得下令缓慢撤退。
而吴应期等人依旧拼命地鞭打着马匹,一路狂奔,直到彻底摆脱了周云骑兵的追击范围,这才惊魂未定地停下,开始收拢溃败的士兵。
待他们清点完收拢的人马数量时,不禁大为沮丧,原本上千人的铁骑队伍,如今剩下不足三百人,而且几乎人人身上都带着伤,个个狼狈不堪,昔日的雄风早已荡然无存。
吴应期痛心疾首,不停地捶胸顿足,心中满是对自己自大骄狂的懊悔,以及对轻敌大意的惭愧。
且不说吴应期这边,单说周云率领骑兵返回本阵之时,他们沿路缴获了大量的马匹和物资。
当这些战利品被带回本阵时,全军上下顿时欢呼雷动,那欢呼声直冲云霄,久久不息。
将士们为能够正面击溃这千余关宁铁骑而兴奋不已,毕竟关宁铁骑威名远扬,能战胜他们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周云也同样兴奋异常,这是他首次在战场上厮杀,没想到一切竟是如此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