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又花费重金为王恭仁谋得了一个七品知县的职位,王恭仁从此成为王家的顶梁柱。
他头脑灵活,深谙官场之道,懂得向上司和周边关系行贿,凭借这些手段,他很快便升为了外省的一名知府。
那时的他,可谓是春风得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
然而,时间来到了天启朝,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因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一件间接相关的事情,他得罪了当时权倾朝野的权监魏忠贤,仕途瞬间受到了沉重的打压。
心灰意冷之下,或许他心中还有伺机而动的念头,于是辞官回到了故里。
就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倒台。
回乡的王恭仁又开始活跃起来,他再次被启用,担任邻省的一名知州。
这一次,他变本加厉,广交朋党,极力奉承上司,很快便升任一省右参议。
可随着高迎祥等农民起义在全国如燎原之火般蔓延,王恭仁敏锐地察觉到形势不对,再次果断地选择辞官归乡。
他的目光确实精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北京城,结束了统治近三百年的明朝。
就在所有人都看好李自成等人会统一天下之时,王恭仁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齿的决定——投降满清。
他向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承诺,自己将先期帮助大清拿下泽州至关重要的两个矿——铁矿和煤矿,以待大清顺利接收。
多尔衮深知铁和煤是大清入主中原后急需的战略物资,如今有人主动请缨,这对壮大清朝实力、平定中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多尔衮承诺,大清占据山西后,由王恭仁担任整个山西行政事务的布政使,也就是藩台。
王恭仁兴奋得难以言表,连连磕头谢恩,仿佛看到了自己辉煌的未来。
多尔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从正八旗中调了一个牛录共 300 人协助王恭仁掌控这两座矿,同时允许他自己招募壮丁,组建军队护卫矿山。
王恭仁一直是个文官,奉行以文御武,从未想过也从未有过统兵的机会。
但在这乱世之中,他深知只有亲手掌握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才是保命保财的关键所在。
回到家乡后,在八旗老爷的支持和帮助下,王恭仁开始疯狂扩军。
他看中了泽州城大量的流民,在他眼中,这些流民不过是可供驱使的工具。
他用一顿稀粥作为诱饵,吸引无数流民为他卖命。
在那个时代,挖矿技术极为落后,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开采,根本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可言。
矿山里,每天都有无数的流民饿死、累死,或者死于工程事故。
这些流民逐渐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想要逃走,可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
对于王恭仁来说,流民的生死无关紧要,死了一批,再从泽州城下抓来一批就是了。
在他和他儿子的眼里,那些流民根本不是鲜活的生命,只是可以随意丢弃的物件。
如今,听说那些原本如蝼蚁般的流民不再受他掌控,而是在刘良佐的组织下成为了以工代赈的劳力,王恭仁愤怒到了极点。
铁矿和煤矿是他讨好满清主子的资本,没有了免费的苦力,他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向大清交代?
所以,他对刘良佐恨之入骨,对那个出谋划策的周云也同样愤恨。
在他的愤怒之下,一个无辜的婢女成了牺牲品,但这也仅仅只是让他那满腔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
他决定要消灭盘踞在泽州的这伙“匪盗”,重新掌控局面,哪怕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