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881 年 9 月 25 日,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周树人,后来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还算殷实。他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好奇,家中的庭院、书房,乃至街头巷尾,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小时候的鲁迅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自家的百草园。那里是他的乐园,绿草如茵,野花遍地,还有那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他在这里听鸣蝉长吟,看黄蜂伏在菜花上,还能捕捉到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除了百草园,鲁迅也常常跟着长辈们去观看社戏。那五彩的灯光,喧闹的人群,精彩的表演,都让他流连忘返。这些美好的回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鲁迅 13 岁那年,家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入狱,父亲又身患重病,周家从此家道中落。年幼的鲁迅过早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
第二节:求学之路
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一沉重的打击让鲁迅决心学医,希望能够拯救像父亲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们。
1898 年,鲁迅离开家乡,前往南京求学。他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些学校里,鲁迅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学堂里,鲁迅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他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902 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他东渡日本,进入了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日本,鲁迅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冲击,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第三节:弃医从文
在日本,鲁迅最初选择的是医学专业。他认为医学可以直接拯救人的生命,改善国民的体质。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想法。
在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军当作间谍处决,而周围围观的却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心灵,他意识到,仅仅医治人们的身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精神,改变他们的思想。
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揭示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的觉醒。他开始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先进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1907 年,鲁迅在日本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与友人一起筹办文学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第四节:回国与彷徨
1909 年,鲁迅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了祖国。他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黑暗,封建礼教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的改革主张和教育理念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