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童年与阅读的启蒙
1960年4月3日,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普通的医生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余华的童年在浙江海盐的医院里度过。
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充满了生老病死的场景,早早地在余华的心中种下了对生命和人性思考的种子。他在医院的走廊里玩耍,听着病房里传来的哭声和笑声,看着医生们忙碌的身影,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余华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有着不少书籍。从小,他就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古老的故事、精彩的传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想象的大门。
在海盐的小镇上,余华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他和小伙伴们在街头巷尾奔跑嬉戏,探索着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夏日的夜晚,他们躺在草地上,仰望着星空,讲述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第二节:文学梦想的萌芽
上小学后,余华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语文课本里的那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让他如痴如醉。他开始模仿着写一些小故事,虽然笔触稚嫩,但充满了童真和想象力。
中学时期,余华对文学的热爱愈发深沉。他经常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沉浸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中。鲁迅的犀利、老舍的幽默、海明威的简洁、福克纳的复杂,都让他为之着迷。
余华开始尝试向校报投稿,他的文字第一次变成了铅字,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意识到,文字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想法,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然而,那个特殊的年代,教育秩序受到了影响。余华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阅读和写作,不断磨练自己的笔锋。
第三节:从牙医到文化馆工作者
中学毕业后,余华没有继续升学,而是按照当时的政策分配,成为了一名牙医。每天面对患者的口腔,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让余华感到无比的枯燥和压抑。
他渴望一种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活。于是,余华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都融入到了文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