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他万念俱灰,也想找根白绫,随着二老一起离开的时候,有人送来了一封书信。
看过信后,他强打精神葬了双亲,按着书信里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地方。
就是在那个地方,他见识了跟官府不一样的做事风格,也陡然增添了对未来的期望。
大罗景耀十二年九月,武城县爆发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农民“叛乱”,起义军只经过一天的功夫,就拿下了大半个陈州,逼得岳海险些弃城而逃。
只可惜,起义军内部却在此时突然发生内斗,错过了扩充实力的重要时间,也直接葬送了袁应才的辛苦谋划。
大罗官府应变神速,利用武城人心不齐的特点,又是拉拢,又是调兵,没用三个月,就将武城义军全部围在了武城县城里。
他现在还能记起那一夜的冲天大火,义军兄弟们被官兵逼至绝路,纷纷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没有哀伤,没有嚎叫,只静静地站在火海里盯着走近官兵,满眼仇恨。
他胆小,怕火焰太烫人,没有那个勇气这么做,只好远远的躲在地上撞死,眼睁睁看着曾经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后,再也没有人起来。
原本他以为,义军已经覆灭,武城也会重新平静下来,自己隐姓埋名也许能躲过一劫。
事实上,他也确实躲过了,只不过不是因为官兵的仁慈,而是武城县百姓的牺牲。
那场大火熄灭后,官兵并没有收兵回营,而是将屠刀对准了整个武城的百姓。
岳海认为,武城义军之所以能闹得这般大,都是因为武城百姓的大力支持,不把这些百姓消灭干净,这样的“叛乱”还会再次发生。
那一天,武城血流成河,而他,因为被百姓藏进一个非常隐蔽枯井里,又躲过了一劫。
当他爬出井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整座武城完全化为了一片白地。
所有的建筑统统消失,所有的生物化为灰烬,整个世界陷入一片安静。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那里的,只记得他穿着那身圆领宽袍,一直傻愣愣的向前走,直到力气用尽,终于晕倒在地。
再次醒过来时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叶州,被一家贫寒的农户所救。
那年冬天,雪下的很大,本不宜出行,但他仍然辞别救命恩人,拄着一根木棍,靠着乞讨,来到了淮州。
在这里,他遇到了曾经阔别已久的白氏兄妹,感受到了以前从未珍惜过的温情。
他在那时想:这已经是自己不错的结局了,老天待我还是不薄的。
于是他就留在了将军岭上,这一住就是三年。
三年里,他几乎没有真正想过什么事情,只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白氏兄妹,让他们小心操练精兵,以求自保,并控制着手下的弟兄们,约束他们不得骚扰山下百姓。
至于其他的,随他们去吧,自己只想好好待在这里,直至过完这令祖先蒙羞的一生。
为此,他还专门改了名字,把“应才”改为“向庵”,表明自己内心之中,再也没有更大的向往了。
只是没想到天意弄人,自己一个不小心,在见到都尉的第一面,就被他下令直接擒下,并以白大哥的安危为要挟,间接逼迫自己加入了行军司的阵营。
到了如今,行军司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自己却备受都尉器重,更是在他带兵离开后,主持小关口的一切军政事宜。
老天可真会给自己开玩笑,难道,这就是我的宿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