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老东西还使上激将法了,小半仙心里是万分不想去,但刀架在脖子上,根本由不得他的事,难道还看着无垢死啊,能到此处的谁不是拼死想活的。
小半仙道:“小人愿意一试。”
应龙张开大口,口中缓缓出现一个青色光点,青光飘飘荡荡落在小半仙面前,两人看清光团之中是一颗种子。
小半仙伸出手接住这一线生机,生机就钻进他的手心,应龙道:“生机太弱,需你的血肉之躯来为之抵御罡气,过了五色石,就离天眼不远了,吾让青鸾再送你们一程。你们需记住,生机随时都会发芽,一旦发芽,要第一时间被送回来,否则灵气太盛,幼芽会立刻枯死,所以你们必须一直守在生机身边。”
小半仙和莫流年对看一眼,重新坐在青鸟背上,青鸟盘旋着呼啸而过。
经过那片七色石,就来到一片极度荒凉之地,难道这里就是天眼?莫流年不明白,如果这里真是灵气之源,为什么反而寸草不生?
小半仙起先也是愕然,但随即便明白了,道:“我明白了,世间万物都必须在阴阳调和的状态才能生长,这里灵气太足,所以根本没有阴气,而万物在这种状态下是根本不可能存活的。”
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阴和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
它是天地自然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阴阳是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
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
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
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
阴阳不二,以一而待之。
一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的显著表现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
这是因为地球自身运动表现为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和与月亮的相对运动两种运动,两种运动关系统一存在地球运动之上,形成阴阳对研究对象不可分割的综合影响。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法分割。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
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
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
在整个天地之中的事物的形成规律亦确是如此。
天之阳炁下降,地之阴炁上升,阴阳二炁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
所以,如果没有阴阳二炁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就没有生命。
可见,阴阳交感又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
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从万物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
道者,导也,导者,向也。
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
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
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
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
天地就是二。
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
三也就是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
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