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传!”
崇祯兴奋的搓手,“大伴,你亲自去带他进来,如果他有什么东西也一起带过来。”
这个毕懋康可谓是大明一位大神,他著有军器图说书中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
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夷虏所谓于中国者,火器也。”
可惜这么先进的军事著作被清朝列为禁书,直到道光年间开放书禁,才再版出书,然而那个时候,多少有些晚了。
他是大明第一个发明燧发枪的专家,此时西欧那边也有燧发枪,可是真正列装整个欧洲也用了200多年时间。
燧发枪虽然只是改进了点火装置,可是他比火绳枪也整整超出一个时代,别小看这一点点改变。
在后世人眼里,不就是用燧石点火吗?也不算什么高科技,古人怎么想不到呢。
要知道,我们是站在未来的角度看结果,当然觉得很简单,可是古代拘于思维限制,他们想提高火枪火炮的射程,首先想到的是增加火枪火炮的长度,厚度。
比如,清朝出现过一种抬枪,长度达到2米多,比人都更长,发射时需要两人,一人站在前面当枪架,一人瞄准。
就像现在一样,石墨烯和电池技术,几十年前就提出来了,但是真正理想的产品根本做不出来。
这有可能是思路错了,走错方向,如果有未来人指点一下,估计一年就能搞出续航1000公里的汽车电池。
没找对路,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总之,逆天发明就是要经过一个曲折离奇的过程。
“皇爷,毕大人带到。”
王承恩走过来禀报。
崇祯两眼放光的看着自己面前的老者,毕懋康出生于1571年,现在是1630年,他已经60岁了,在古代五十岁就算高寿。
五十知天命,七十古来稀!
“毕爱卿,来来来来,朕盼你盼了好久,”崇祯热情的上前拉起毕懋康的手,“来,这边坐。”
“路上一切顺利吧,不好意思,你年纪这么大了,还让你长途跋涉。”
“大伴,快去御膳房叫人端些好酒好菜,朕给毕爱卿接风。”
“不用,”毕懋康伸手阻拦,看向崇祯,“老臣一接到圣旨就立刻启程,国家需要,老臣只要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京城。”
“皇上有什么吩咐尽管说,老臣的身体还扛的住,正事要紧。”
“好,好,毕爱卿忠君报国,朝廷就需要您这种忠臣,朕有一件大事交给你,”崇祯笑着看向毕懋康身后。
“这几把火枪就是爱卿做的自生火枪吧,爱卿放几枪,给朕瞧瞧。”
“对,这三把火枪就是老臣发明的自生火枪,老臣改进了点火装置,用燧石点火,从此火枪在下雨天也能发射,射速提高三倍。”
说到身后的火枪,毕懋康自豪的笑道:“只要朝廷大量装备这种火枪,打败建奴指日可待。”
“好,”崇祯高兴的点头头,“来人,去试枪。”
一声令下,三名太监跑过来,拿着火枪就在远处开始试枪。
“这枪真奇怪,居然没有火绳,这怎么点火?”
三名太监在远处嘀咕半天,迟迟不开枪。
“大伴,过去问问怎么回事?”崇祯问。
“皇上,他们没见过,老臣过去教一下,”毕懋康笑着就走了过去。
只见毕懋康在那三名太监旁边说了一会,那三名太监就抬起枪对着远处的一颗大树轻轻扣动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