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陆行舟为了超导体实验努力时,国外期刊的退稿邮件也发回来了。
纳拉扬·奥斯曼教授团队研究了快一周,还是没有成功获得石墨烯。
这让他觉得,陆行舟的论文里,很可能少了关键的催化剂。
有可能镁粉中,还添加了别的东西。
可他怎么都想不出到底添加了什么。
冒着被嘲笑的风险,纳拉扬·奥斯曼教授还是给期刊回话,大致意思就是论文不太行, 无法重现实验。
也许存在学术造假的可能。
看见这样的回复,都是人精的编辑哪里不知道出什么问题。
很显然纳拉扬·奥斯曼教授没有重现实验。
遇到了困难,现在想让原作者给出解释,再给他提供点思路。
让他们操作就比较容易了。
一般发表期刊,一次过稿的都比较少。
很大概率都会修改一些细节,问题太多,甚至会要求补充实验数据。
陆行舟现在的制取石墨烯论文,就是需要补充实验数据的这一类。
给了五位知名教授审稿,最后反馈三位审稿人都给出意见,让作者再给出详细数据。
如果是西方的学者,大家可能不会这么严厉。
出了成果,大家都知道这个方法可行,那在划时代成果的作用下,审稿人和期刊也会放低标准,不要求所有数据。
现在谁让陆行舟是东方人呢。
于是陆行舟收到了实验数据不充分,让他补充实验数据,甚至实验详细流程的回复。
“哼,谁稀罕投你们,以后都不给你们投稿了。”陆行舟心中想道。
马上就把邮件给删除了, 就不惯着。
他现在就可以再写几篇重量级论文,而且还要立刻就写。
因为有可能夏工集团那边也有科学家正在用石墨烯薄片研究,所以这次他是和自己人竞争。
没办法,专利公开制造技术共享给其他企业后,都会面临这样的困难。
除非当初他不注册保密专利。
写论文对其他人是难事,对陆行舟来说,现在就和吃饭喝水那样简单。
比如他发现石墨烯薄片打孔,然后按照1.1度方式叠加,就能约束粒子,这种现象形成了新的超导材料。
这就是一篇论文了。
不过这篇论文需要引用国外学者的论文。
毕竟1.1度叠加状态,是别人论文写的。
同样的,将来别人用超导石墨烯,做别的研究,比如将这个成果应用在什么医疗器械或者电池、导线各个方面,写成论文,那就要引用陆行舟的论文。
这都是相互的。
反倒是石墨烯薄片的发现论文,基本不会有人引用,别人短期内都无法重现。
这时候他们看到陆行舟的最新论文,想要做石墨烯超导实验,那就必须来陆行舟这里购买石墨烯薄片。
很多实验室非常赚钱,其实就是靠着出售实验材料赚钱的。
陆行舟可以给自己的石墨烯薄片, 开出天价。
比如一片一平方厘米的薄片收费1万美刀,而要做超导实验, 需要用到大量石墨烯薄片。
一次实验,恐怕就要花费10万美刀。
这就是为什么搞科研费钱,因为各种材料,就需要花钱买啊。
还有研究员的工资,实验室日常开销等等,这些都是成本。
本来陆行舟删除邮件,以为不会有什么事情了。
却是没想到,几天后,当期刊发表了他的这篇石墨烯制造的论文,马上引起了一阵讨论,最终风向还对他有些不利。
事情是这样的,期刊《物理研究平时影响因子也就2点左右。
这次拿到了陆行舟重量级论文,好几个顶级教授,知名院士联合推荐。
期刊编辑部认为可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