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宋应星赶到内殿后,朱由检、便将自己关于优育、优选良种的想法说了出来。“先生、培育种子最重要的一条是隔离!不同种子的粮食,必须要分开种植,且中间不能有同类的作物,隔离最好的方式是中间用高大的树林来隔,务必要将隔离带建完善。像马薯、番薯这种块茎类的作物,育种不能用块茎、要用它们花结的仔进行种植,种出块茎后再选长的好的块茎培育可种的种子。”土豆等薯类作物有个问题,用块茎当种子过上几代后,种子就会老化从而大面积患病。但它们开花结的仔却不能直接种植,因为它们的仔种出来的果实差异性太大,大小不一,很难保证产量。因此科学的育种办法是先种仔,然后从中选出合用的块茎,再进行培育。
“按陛下的设想,如此育种怕是要费很多钱和好地,还得搭不少人工。”
“只要培育出良种,花的这点钱和地有啥舍不得的?这事先生得上点心,事关国本啊。”实际上科学培育良种的原理很简单,具体操作也不难,所需的时间并不算长,只不过以前的时代人们既没有这个意识,也没有谁舍得钱和力气来做这事。农民没有田和能力来搞这事,地主舍不得花这个投资,官府是有钱、有田、有力量,可就是没那个心思来做这事。
因此在之前的时代,良种的培育相当难,只能靠运气。将育种的事规范化、科学化,获得良种的难度没有想象中的大。
“先生、天工局、农科所,还得重视一事,哪就是水稻北上的事。当年徐师傅在天津一带治碱并试种水稻成功,这说明北地也能种稻,北地的稻虽然只产一季,可产量亦能有三百斤左右,且口感比南边好。所以说,在北地大量种植水稻,未尝不是一个治本之道。”
“水稻北上?陛下、北地天寒稻苗活之不易,另外种稻得用大量的水,北地很少有地方有那么多水啊!即使培育出了耐寒的稻种,亦难大面积推广,老臣觉得主粮还是要首重麦子。”
“北直这边没有能种稻子的地,不代表其它地方没有,朕就知道塞外的河套,还有辽东的黄龙附近,有大量适合长稻子的好地。朕还知道一定会有适合在这地方种的稻种,先生完了安排专人从朝鲜的北边、还有东瀛的北边卖些稻种来培育,说不定会找到适合寒地的稻种。这两个地方的稻种,越往北越好!”
培育适合寒冷地区种植的稻种,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北直隶粮食无法自给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大的战略意图,只要培育出能在辽东大部分地区生长的稻种,满清怕是不灭族都不行了。后世的黑龙江,可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朱由检记得自己以前看过一条关于黑龙江水稻种植的一个深度报道,那篇报道上说,真正让水稻在黑龙江和东北大面积种植的原因是从日本引进了一种耐寒稻。尽管明末的日本,肯定没有培育出这种水稻,但耐寒的水稻祖先应该已经在日本或朝鲜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