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底三月初,正好是清明节的前后,犁地结束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播种了,西北的天气回暖的时候要比东北的早,三月份的西北就已经开始了农忙,开始了种地,而东北,现在还属于冰天雪地的时候,虽然气温也有所身高,但是偶尔还是会下雪,东北种地都到了五一前后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前世的时候,每年的清明,只要是自己和弟弟在老家,都是老爸带着哥俩去给爷爷奶奶上坟,而到了后来,父亲去世后,清明节的时候,哥俩竟然谁都不能亲自给老爹去上坟,那一座孤坟,只有叔辈大爷们,还有堂兄弟们能去给父亲上坟。那个时候白子豪就恨自己,恨自己为什么要离家那么远,要是自己没有离家那么远,父亲就不会去世的那么早,自己也不会在父亲去世之后不能去给老爸在节气的时候上坟。
如今,老爸依旧在,自己也回到了老家,前世的重重不快和不如意,这一世,自己想不会再经历了,怀着平静的心,随着老爹去给爷爷奶奶上坟,心情犹如前世父亲活着的时候一样。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复苏,传统的节日也渐渐的再次被重视了起来,清明节方家三天,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只是现在又有很多专家开始呼吁,清明祭祖要文明祭祖,要随着时代的潮流,什么网络祭祖,等等的,白子豪搞不明白,能到你的手机能通阴阳,你还能在清明的时候和逝去的亲人视个频,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吗,简直就是放屁和扯淡。
在传统文化和习俗复苏和传播的路上,总是有那么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在那里胡说八道。
记得父亲去世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白子豪在东北,清明的那一天晚上,白子豪开车走了很远的地方,在一个辟静的地方,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亲烧纸钱,一股旋风吹过,裤子都烧坏了,白子豪认为,那就是父亲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活着的时候,自己就不能陪着父亲,去世了,自己还只能在异地他乡,在路边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