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念一边听一边简单在纸上记了一行字,然后等两遍宣读完毕,被告知可以开始作答后,才真正落了笔。
考试时间是一整日,从辰时起,到酉时结束。中间有短暂的进食时间。
食物是统一发放的,一张薄得什么都藏不进去的煎饼、一碗清水。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
在来京城之前,郑翰林给宋念押过题,考虑到近些年的行政方针,他押中的题目多数是更为实际且针对如今大局的策论题目,比如财政问题、用人问题、民生问题等等。
对于一个新生不过百年的王朝,正冉冉升起的时期,这些问题,无疑都表明了朝廷统治者在政局稳定之后,有意革新内政的信号。
当然了,押题不仅仅是从大面着手,还得结合近些年的一些事情来细化。
事实证明,郑翰林人老成精,押的还是比较准确的。
但,谁也不承想到,去年年底边关起了战事,一直到第二年五月份,都还没结束。
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了。
游牧民族,十几个部落联盟,是很难有统一的政权的,自然也没办法打持久战。
因此,他们往往是冬天缺衣少食的时候来抢一波就跑,按拳头大小分好胜利果实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各去各的牧场,休养生息,冬天不好过的时候再去抢。
而一旦内部的分裂,抵不过他们对攻占魏朝领土的渴望,那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无疑是种危险信号。
因此,这次的策问,不仅有内政问题,也有军事和外交问题,足足分了六个小题,可见未来一段时间朝廷的工作重心、以及这些准进士可能的分配方案,无疑是会向边关倾斜。
宋筠属于很爱胡思乱想的人,宋念也不遑多让,一看到题目,第一个想法就是:
边关的战事,无论是内乱的处置,还是战争引起的官员缺口,只怕都不会小,他们这一批进士,不会得分配过去吧?
紧接着,也就是一息的功夫,他又想到了还没献上去的土豆。
原本是定在去年过年前进献,也算是沾个新年的喜气,但由战事引发的情势变化,晋州府那边便商量好了再压一段时间。
宋念原本没太在意,对他来说,再压一段时间是有好处的,一旦他考上进士了,就也有分润利益的资格,而不会像他做举人时那样,大概率会被拿钱财打发了去。
可如今,宋念觉得不太妙了。
边关需用人,他又算是发现土豆种出土豆的人,而土豆又比其余粮种更适合在北方生长,这一点,他还特意告知了晋王他们。
当时是为了增加土豆的价值,如今怎么看,怎么像是把自己填进去了……
不要多想……不要多想……宋念暗暗宽慰自己,无论如何,还是答题要紧,至于以后的官职分配,他也做不了主不是,那如今发愁,岂不是徒增烦恼?
宋念定了定心神,用毛笔沾了点墨水,凝神答起了题。
先把被郑翰林训练了多次的策论,根据题目变化调整一番,写到纸面上,再把多数精力放在比较难的兵事和外交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