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实际上是不想把司亮的话说给给王正廷听的。
可是他也知道王正廷的性格,要是不说实话的话,两人的关系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还是直接说了出来。
而王正廷脸色难看的原因就是刚才说到的二十一条的签署,
当年的时候虽然是袁世凯下的命令的,但是作为沿袭了袁世凯政治遗产的北洋政府,司亮说的情况很大的机会是会发生的。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王正廷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了。
而顾维钧也知道王正廷的担忧,走到他前面,拍了拍王正廷的肩膀,说道:
“这次的事情我们只能是尽力了,我们几个都很清楚,这件事最后的主导权也不在我们的手里。”
王正廷听到顾维钧这样说,点点头。这就是国家不强大,就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没办法保证。
而此时还在得国的司亮也把消息传递回了国内了,当然司亮并不没有想要通过这件事在国内捞取什么好吃。
而是司亮知道这个协议的内容传递回国内之后,肯定是会引来轩然大波的。而老太爷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了,但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关心一点也不比其他的人呢少。
当年司亮虽然在米国,但是从太爷传递的消息中获得了很多国内的情况,当然也包括老太爷和老黄这两个坚定的反清分子的情况。
从太爷传递的消息中,司亮知道在当年清廷垮台的时候,老太爷虽然没有直接出面加入到革命党人中。
可是在暗地里,老太爷和老黄两人可是借用了司家洋行的渠道,用司家的钱购买了大量的物资,还瞒着太爷偷偷的将这些物资物资提供给了当时的反对清廷的新军。
而且这两位担心太爷反对,不敢动用司家现在的伙计,还偷偷的联系了之前之前已经退休的司家的护卫。
可是老太爷和老黄没有想到的,虽然两人想要瞒过太爷,可是经过司亮的支持,太爷已经逐渐的掌握了司家的大权。
而且年轻一辈的司家的人因为太爷管理猪鬃的生意从而团结到了太爷的手下,加上司亮提供的大量的资金,所以在老太爷和老黄行动的时候,太爷就已经察觉到了这件事。
而太爷权衡了一下,最后在司亮的建议之下也加入到了革命党人的中间。
成为了同盟会的早期的一员。而且,因为老太爷和老黄瞒着太爷支持革命的行动,所以在太爷加入到同盟会之后,太爷也把这件事瞒了下来。
一直到了后来,太爷将司家的大本营转移到了山城,为了和自家的生意才将这个革命党的身份给展露了出来。
而当时的老太爷为了这件事还和太爷赌气,在过年的时候,都没有让太爷踏进家门。最后还是太爷自己跑到了自家老丈人家才算是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
而对于老太爷和太爷这两父子之间的相处,司亮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时候是太爷不断的给老太爷闯祸,现在老太爷岁数大了,反倒是老太爷变的有点胡搅蛮缠的,做的一些事情,经常是让太爷头疼。
而这次这么重要的事情要是司亮没有提前报告给老太爷,司亮可以想到自己回国之后,会被老太爷给唠叨的受不了。虽然知道这个消息一旦传回去,国内可就不会安静了。
而且司亮还是想着看看是否能够逼迫一下北洋政府。看看是否能够改变一下历史。
所以在司亮躲到了得国的时候,接到了司亮传递回来的消息的太爷放下了手里面的事情,而原本太爷是在准备联络船工和一些水利专家的,好拓宽一下航道,等司亮将来运送大型机械的时候更方便。
可是对于司亮传递回来的消息,太爷没有办法在无视了,只能再次到医院见了老太爷。想要商量一下对策。
而躺在病床上的老太爷这几年虽然已逐渐的退出司家的生意了,可是有了更多的时间的老太爷对局势的了解反而比太爷这个整天忙于生意的人看的更清楚。
从这几年的时局的变化,老太爷从当年热情的狷狂捐物到现在对于这些军阀混战的失望。
从当年革命党退却,让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到后来的登基称帝,还有蜀地内的滇军横行霸道,老太爷就已经对北洋政府失望了。加上之前袁世凯定下的二十一条可是让国人恨得牙痒痒的。
而继承了袁世凯政治遗产的北洋政府,老太爷很清楚,他们是不会站出来反对的,加上这次的事情从司亮传递回来的消息,还没有最后定下来,所以老太爷就向太爷建议到先不要大肆的宣扬。暗中联络一下其他的人,等到事情摆在了明面上之后,再开始行动。
而太爷也接受了老太爷的建议,没有把消息扩散出去,而是暗中联络到了自己的一些好友,准备等到这个消息传递出去之后,再跳出来。
此时已经盯上了得国的很多的重工业的司亮不知道太爷已经开始联络自己的朋友了,等到消息公布之后,太爷组织的大行动让司亮很是惊讶了一番。
此时的司亮在巴赫老哥的陪同下,基本上已经将得国的一些可以被司亮参观的工厂给逛了个遍,可是这些工厂让司亮很是不满意。
如果仅仅是这些司亮可以参观的工厂,那对于司亮来说,当时同意帮巴赫的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要知道当时的情况司亮可是冒着得罪法国政府的风险题德国人牵线搭桥。可是司亮想要获得的一些技术却没有,这就让司亮觉得亏到家了。
实际上德国人提供的这些工厂对于司亮来说也是很有用的。可是如果仅仅是这些基础的工厂,司亮自认为大可不必跑到欧洲来趟这趟浑水了。
要知道米国的工业发章已经是世界第一的位置了,可是因为米国崛起的很晚,所以基本上世界上的殖民地都没有米国的份。
对于急于想要向世界推销自己产品的米国人来说,司亮要是想要购买工厂,对于产能过剩的米国肯定会举双手欢迎的。
加上司亮在米国的关系网想要做成这件事,比在得国可容易多了。
而司亮愿意舍弃米国而转到欧洲的原因就是希望从得国人这里获得一些在米国没办法得到的技术。尤其是军工方面的技术。
有句话说的是战争是技术的催化剂。
这次的战争使得许多的新新的技术出现。而司亮最看重的是就是马克沁机枪的技术和飞机的制造技术。
而马克沁机枪虽然是英国人发明的,可是真正的了解到它的重要性的还是德国人,单单是得国陆军就装备了一万三千多挺。
所以司亮想要掌握最新的马克沁机枪的技术,就盯上了得国人。
而华夏虽然是第一批引进和仿制马克沁机枪的国家。甚至在1888年的时候,也就是马克沁机枪发明的四年之后,金陵制造局就在国内率先仿制成功了这种新式的武器。
可是由于当时的马克沁机枪使用的是黑火药的枪弹,故障率很高,不久之后就和连珠炮神机炮等一起被停止制造了。
这就不得不说是华夏的遗憾了,从清廷末期到民国结束,整个的华夏的制造虽然表面上很是繁荣,可是要是深究起来,实际上华夏的工业制造的水平是大幅度的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