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后的结果才会这么的严重。
在事后有人统计过这次股灾在魔都和伦敦损失的银两加起来大概在4000至4500万两白银之间,而当时清政府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
如此巨款的外流,让清政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也正是以为数额巨大,所以后期清廷的数百万两的银子要救市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而这些银两最后大部分都落入了英国人的手里。而这些英国人里面就有沙逊等犹太家族的身影。
当年虽然司亮没在国内,但是作为太爷身后的军师,司亮可是帮着太爷从头忙到尾。
要不是司亮的提醒,太爷大概也会像当初的魔都钱庄那样,直接被套牢,最后破产清算。
而从大卫发给司亮的电报上,司亮也发现了,此时的魔都交易的的情况越来越像当初的橡胶股票的前期。
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民众也是一窝蜂的拿着钱要买橡胶的股票。
再加上沙逊家族领头开始在暗中调动资金进入到华夏。司亮就知道这些人肯定是盯上了交易所。
可是司亮虽然让太爷借着陈果夫的嘴提醒了常凯申等人,可是他们都没有放在心上。而且司亮还从大卫传递的电报上得知江浙财团内部有些人不仅不信,还嘲笑司家,说司家是因为得罪了英国人,没办法光明正大的出现在魔都。
可是见到他们这些人借着交易所的平台赚的是盆满钵的,所以心生嫉妒,想要吓唬他们,让他们退出交易所。
虽然司亮早就知道自家和江浙集团内部的一些人恩怨很深,就好像当年的橡胶股灾的时候一样陈其美见到他的江浙老乡将全幅身家都压倒了股票上,所以就出言提醒了。可是谁知道好心却没好报,在股价大跌的时候一些人就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陈其美的身上。
这也是陈其美出事之后,他们老家却极少有人愿意帮陈家,就是因为这些人吧股灾的事情都怪到了陈家身上。后来这些人知道了陈家的背后还有司家。于是连带着将司家也给给恨上了。
这次也是一样的,司亮可是好心的提醒这些人,结果却还是遭到讽刺,这就让司亮不爽了。
所以原本想要等风头过去之后,才派人到魔都进行准备工作的司亮决定现在就开始派人准备。
因为司亮知道要是真的再来一次像橡胶股灾那样的金融风暴,那国内的工商业再想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就恢复元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当初的股灾波及的范围可是富庶的江浙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的大城市,最终的结果是使得全国工商业遭受重创,清末新政的成果毁于一旦。
而能够在之后迅速的恢复,还是因为欧战的爆发,英法两国国内的工业被打烂了,所以才需要从从华夏等国采购物资,变相的刺激的国内工商业的复苏。
要是再来一次,可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虽然遭到了一些讽刺,可是司亮依然准备等到这些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实施援手。
所以司亮和太爷商量之后,就让在魔都的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两行动起来。
陈果夫和陈立夫拿着从黄金荣和杜月笙手里拿来的赔偿开始在魔都物色纺织厂和印染厂。
当然这中间还是少不了张静江的帮忙。
虽然司亮还让太爷些了一封信给这位。可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让司亮满意。因为从张静江给太爷的会信当中,司亮发现张静江虽然在太爷的提醒之下,对交易所的交易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可是司亮知道这些调整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而且,因为交易所交易规则的简陋。使得交易的时候有大量的空子可以钻,而这些问题不解决,隐患始终还是会存在。尽管司亮已经让太爷特意在信中提醒张静江注意避免重蹈覆辙。弄成和橡胶股票一样的巨大的金融风波。
可是,江浙财团和司家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时半会就会化解的。
而且司家也从来就没想要过妥协,。
不然当初江浙财团针对司家的生意的时候,司家先和江浙财团先开战之后,才进行的谈判。
这就让张静江作为江浙财团当中的领头人之一,想要接受司家的橄榄枝也会顾虑重重。也正是因为张静江的回信让司亮决定甩开这些人,司家自己来做事。
所以,司亮悄悄的联系了米国的摩根家族,和老摩根进行了一番谈判之后,让摩根同意替司亮提供资金。
同时司亮知道这次的事情是从英国人,东瀛人,法国人的口中抢夺食物,所以单单是靠着司家的力量克应付不了洋人的后续的报复,
所以,在获得了摩根的资金之后,司亮还联络了洛克菲勒,让他出面帮忙说动其他的财团在这次的交易所的事情上插上一脚。
司亮是料准了这次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委屈,洛克菲勒等家族不会无动于衷。
要知道此时的米国的工业产值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可是此时的世界老大还是英国人。原本威尔逊以为在巴黎和会上,米国人可以借机插手国际次序。结果就是最后他提案都被英法两国给无视了。
让威尔逊这位米国总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同时米国财团原本想要借着这次的机会扩张他们的势力,结果也落空了。
更让米国财团气愤的是,米国从上到下都指望着英国能够偿还的贷款,也被英国人耍赖给拖延下去了。造成了米国国内经济的动荡。
这些事情。米国人克不会忘记的。
而现在司亮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既可以赚到钱,也可以教训一下英国人的好机会。所以就算是和司亮有矛盾的杜邦家族也同意加入到司亮的计划当中。
当初英国人为了让米国人介入到欧站当中,可是向米国人许下了很多的承诺的。可是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人却不愿意兑现这些承诺,弄得作为中间人的摩根压力巨大,在米国国内也受到了其他的财团的指责。
虽然因为英国人势力庞大,最后米国人咽下了这口气。可是并不表示米国人就忘记了这件事情。米国当初参战也是逼于无奈的选择。
欧战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从米国购买了大量的农产品,工业品,军用物资。让米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长进,使得米国各个阶层的人都获得累好处。
所以当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面临失败,而米国的100亿的战争贷款就要泡汤的时候,米国只能是站在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这边。所以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米国人指望的战争贷款却被英国人给拖着,这让米国财团怎么能够忍受的下去。
所以当司亮的提议小小的报复一下英国人的时候,米国的财团们纷纷响应。
司亮也是猜到米国财团肯定是不甘心的,要知道现在的米国工业生成已经是世界第一,可是因为英法的存在,让米国人不能享受到他们实力应该有的地位。当然,司亮也知道和米国人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
可是和英国人相比,米国人在华夏的势力要比英国人小太多了。这样反而有利于司亮对于全局掌控,不会被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