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n>
蔡州再次兵变的消息迅速传开。
不过这一次,驻守寿州的李简却没有像上次那样果断出兵,毕竟上次的兵乱之前,那刘行琮主动派人来寻求援兵,有这个内应在,他才决定出兵。
但这一次王彦俦却是匆忙发动,虽然最终让他掌控了蔡州,但这种掌控也只是暂时的,其根基太过浅薄,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动乱。
此时吴军若是出兵的话,在外部压力之下,说不定蔡州当地势力又会倒向梁国一方还不如坐观其变,等待后续的局势变化。
若是梁国贸然出兵讨伐,说不得王彦俦就会投靠吴国一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刺史江梦孙的支持,而之后局势的发展,更是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当蔡州兵乱的消息传到洛阳之后,朱友珪等人很快就意识到南方局势的危急,尤其是蔡州靠近吴国,若是将其逼急了,说不得蔡州就会再次投靠吴国。
在这种想法下,朱友珪等人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一面派人去安抚王彦俦,并且下令册封其为新的蔡州刺史另一面,他又在李振的建议下,暗中派兵进剿。
八月中旬,当王彦俦还沉浸在坐上蔡州刺史位置的喜悦之中时,三千梁军精锐突然抵达蔡州城下,城中守军猝不及防,根本难以抵挡。
接着,梁军入城大肆烧杀抢掠,将蔡州城化为一片人间地狱。
蔡州人原本就极为凶悍,骨子里有一股狠劲,被梁军这么一番烧杀抢掠后,反而激起了当地军民的顽强反抗。
当然,蔡州城毕竟已经被梁军攻破,再加上后续的梁军又在源源不断的赶来,无奈之下,王彦俦统领蔡州军队退守下菜,并且派人前来向吴国请求援兵。
得到消息后,李简一面命部将王安领兵五千先行出击,以帮助王彦俦稳住战局,同时又派人会金陵向杨渥上书,请求大举出兵进攻蔡州。
不过除了李简上书请求出兵外,另一位驻守在濠州的都督王绾在得到消息后,同样上书杨渥,请求出兵攻打徐州。
金陵城中,杨渥对于李简二人的上书却是没怎么在意。
“不过是一个蔡州罢了,能轻易得到自然更好,若是不能那也没什么关系。为了这么点地方而大动干戈,未免有些不值当。此时毕竟还不是北伐的好时机啊。”杨渥放下二人的奏疏,笑着对一旁的枢密使李承嗣道。
“大王,那李都督和王都督二人的奏疏,全部都要驳回去吗?”新任的通事舍人冯道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些天他也算熟悉了自己的职务,同时对杨渥等人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过现在的他毕竟资历尚浅,所以他还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大王,臣以为现在出兵虽然不是什么好时机,不过李简和王绾两位将军长期驻守淮河一线,眼看着其他将领纷纷建立功劳,他们却没有什么立功的机会,这样下去二位将军心中只怕有所不满啊!”李承嗣略微提醒道。
杨渥心中一动,顿时点头道:“你说的也是,既然如此,那就让李简出兵蔡州,尝试一下能否拿下蔡州吧。另外,王绾的奏疏孤也批准了,让他试一试徐州的防御也是好事。”
这一次出兵江陵回来后,杨渥便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封爵,以嘉奖这几年里立下大功的将领。
不仅是这一次的江陵大战,还有之前攻打福建、湖南等大型战事,在那几次大战中立功的中下层军官将领们都已经得到了奖赏,不过作为统军的刘信、王茂章、柴再用等人却没有赏赐。
如今也是时候进行一次大规模封赏,以安众将之心,并且鼓舞全军士气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绾和李简这两个长期驻守淮河的却是没有什么功劳在身,也难怪他们会着急。
批准了李简二人的上书后,杨渥转而看向李承嗣道:“前些日子孤让你们枢密院整理一下各部将领这些年的功劳,现在可办妥了?”
“是,如今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臣已经命人写好了奏疏,还请大王过目。”李承嗣递上一份文书,恭敬答道。
他作为枢密使,基本上没有了领兵出征的机会,这一次的功劳封赏基本上与他无关,甚至于他这一辈子或许都没有机会再进一步了。
不过他在成为枢密使的时候,就已经被册封为国公了,这也是如今吴国外姓之人的最高爵位,所以李承嗣心中虽然羡慕,但也不至于为此而患得患失。
杨渥接过文书,当即看了起来。
这份文书主要是将这几年中立下大功的都指挥使或者都督的功劳记录下来,并且进行了一番排位,以确定他们的功劳大小。
排位第一的不是别人,而是如今驻守江陵的刘信。
此人在武义元年攻取岳州一战,武义二年攻取福建,武义三年与朱思勍一同领兵攻取潭洲,逼迫马殷最终投降吴国,武义四年年底,也就是去年底领兵讨伐虔州谭全播。
可以说吴国建国之后的大战,除了这一次江陵之战外,他基本上都参加了,功勋卓著,故而李承嗣将其排在首位。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王茂章,他的主要功劳是武义元年与李承嗣一同领兵攻取岳州,以及这一次的江陵之战,他在决战中作为吴军左翼统领,成功击破对面的蜀军,奠定了吴军的胜局。
当然王茂章的资历和威望也有一定的加成,再加上江陵一战其身受重伤,今后都有可能难以领兵上阵,所以李承嗣最终才将其列为第二。
排在王茂章之后的,便是朱思勍、柴再用、李承鼎、吕师周、秦裴、侯瓒、周本等将领,这些人的功劳相差无几,基本上都只参加了这些年的几场大战中的一场或者两场,或者参加了其中的大战,但仅仅担任副将。
比如周本就只参加了福建一战,朱思勍仅仅参加了攻取衡州和潭洲的一战,而李承鼎之前虽然参加了几次大战,不过都是作为副将参与,等他成为都督之后,就只参与了前不久平定婺州叛乱的一战。
除了对这些都督的功劳进行了一些介绍和排序外,后面又对米志诚、朱虔佑、李德成、司马福等都指挥使的功劳进行排位。
不过这些都指挥使毕竟只是担任副将,他们的功劳自然没有那些都督们大,杨渥简单看了一下也就没有再过问。
在文书的最后,李承嗣又介绍了几个表现突出的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