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n>
晋国吞并燕国,这可是天下间的一件大事。
当初天下大,到唐末之时,各地藩镇势力基本上走向稳固,各自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地盘,而且在内部各项制度上也渐渐成型,许多势力都开始了由家向国的转变。
而卢龙节度使当初雄踞幽州,乃是天下间有数的强大势力,虽然与晋、吴、梁这三个大国相比尚有一些差距,不过比起蜀国、岐国等确实丝毫不差,甚至还有稍强一点若是与南方的那些小势力相比,那就更是强大太多。
以前不管是被淮南消灭的钱鏐、王审知、江西钟家、马殷,或者被朱温消灭得王师范、赵匡凝等,都是一些三流的小势力,在天下间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但这一次燕国被晋国吞并,造成的影响就大了许多。
首先感受到压力的,自然是晋国的老对手梁国。
徐州那边的梁军,在杨渥亲自领兵抵达宿州后,两军便不断进行征战一开始吴军还大占上风,不过后来等到梁军援兵抵达后,吴军的优势便不那么大了。
梁军一方,牛存节、刘鄩、谢彦章、贺瑰、王彦章等等,一系列将领,各个都是身经百战,有名将之称的将领,尤其是优秀的骑兵统领谢彦章率领骑兵来援,极大的提高了梁军的作战能力。
因此自从梁军援兵抵达之后,吴军便暂时停下了攻势,两军转而进入相持阶段。
别看这个时候两军都没有展开大战,但目前两军之间的局势之凶险,甚至比之前还要大因为暂时的平静背后,必然隐藏着更大的冲突。
现在两军相持,是因为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不过暂时来看,谁也不敢轻易退兵,否则就有可能被敌军所趁。
而这种两军对峙的情形也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旦两军中的一方逮住机会,就有可能引发大战,并且这场大战就是决战,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
当然,对于这种局势,一些有识之士当然能看得清其中的凶险,但对于某些外行来说,这种相持不下的局势就有些让人着急了。
比如梁国皇帝朱友贞,现在就对徐州陷入僵持的局势感到极为不满。
崇政院中,朱友贞高坐于主位上,一旁赵岩、张汉杰、李振、敬翔等文武大臣肃然侍立,下方却是一位身材高大,身穿铠甲的黑脸武人,正在大声汇报着前方的局势。
“……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四十多天时间里面,敌我两军凡大战十五次,小战无一日不战,斩杀敌军近万,缴获敌军辎重粮草、兵器铠甲等不计其数,但我军自身伤亡亦较为惨重,自开战至今,共折损将士凡六千七百余人,大小将官凡两百余人……”
黑甲武将大声的宣读着从徐州前方带来的战表,而一旁的敬翔等人则时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
原来梁军南下之后,虽然扭转了一些局势,使得两军转入相持阶段,但随着燕国覆灭的消息传来,朱友贞心中担忧晋军南下,为此整日忧劳。
所以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危机,他打算派人去催促牛存节迅速与吴军决战。
不过好在朱友贞虽然不知兵法,但敬翔、李振等人头脑还是清醒的。
他们向朱友贞提议说,晋军虽然攻灭了燕国,但要想南下进犯,那也必须休整较长时间才行而且北方战线如今有杨师厚亲自镇守,危险并不大。
反而是徐州那边,虽然梁军得到援军后兵力众多,实力较强,但吴军一方的实力同样很强大,再加上吴王杨渥善于用兵,所以梁军其实并没有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梁军选择暂时不应战,先设法稳住局势,等待战机,这是最合适的选择若是朱友贞派人催促梁军强行出战的话,反而可能落入敌军的圈套,最终导致战败。
敬翔还特意用当年长平之战的例子来劝导朱友贞说,长平之战赵军与秦军相持三年,虽然未能击败秦军,但也保证了战线的稳定而等到赵王更换统帅,以赵括代替廉颇领兵后,强行出兵的赵军很快就露出破绽,遭到秦军的围歼。
而李振则指出,去年吴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在粮食储备等方面肯定比不过梁军,只要继续相持下去,等到吴军粮草不足的时候,吴军自然只能退军回去到时候梁军趁机追杀,一场大胜就能到手。
不管是李振的劝导,还是敬翔的警告,总算是让朱友贞勉强放下了催促牛存节开战的心思,不过朱友贞还是下令让前线派人回来汇报战况,这便有了今日的这场共议。
“……战况最为激烈之时,便是牛将军等人都要亲自上阵弑杀,王彦章将军更是多次带领骑兵亲自突击敌阵,坐下战马都换了好几次。如今经过多番厮杀,吴军多次兵败,损失惨重,故而只能据城退守,与我军相持。”黑脸武将依旧在宣读。
敬翔心中当然明白,这份战报中的水分肯定极大,其中自身的伤亡肯定被缩小了,而敌军的伤亡却被夸大不少,这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当年经常随朱温出征的他,对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没有丝毫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