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我们的大部分实验都是建立在纯逻辑层面的,不会像化学实验、物理实验那样,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又一个女生举手问:“老师,那我们的研究最后,岂不是没有一个精准的结论?”
“你的提问正是现在许多西方人文学家所苦恼的。”姜宇坐在学生们的对面微笑道:
“在你们进组之前,首先你们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现代人文学的研究方式多是西方学者提出的。
“可是这些研究方式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太依赖于逻辑,太注重于寻找标志性事件。
“而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则认为,文明的发展除了严谨的逻辑,还需要人文方面的考虑,需要对文明内部的特征进行解读。”
姜宇顿了顿接着又道:“我举个例子,比如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国家的形成在于农作物和动物驯化数量的多寡,以及冶炼技术,制陶技术等方面的水平。
“而我却认为只有这些还不够,在国内一般认为周朝初期,是华夏文明形成真正意义上国家的时期。
“除了农耕这类的生产力达到了国家的标准之外,人文方面的因素也必不可少。
“比如周朝的制度对国家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政治上用封建制和礼乐制,经济上用井田制等等。
“这些制度的出现跟当时的农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有决定性的关系,一个国家制度的形成大部分原因是一个文明对自身和自然的认知的一种表现。
“可以说当一个国家体系形成之前,技术上可能已经达到要求了,可是还需要人文因素推一把。”
原本那三个研究生还没太把这个研究小组当回事,毕竟姜宇也比他们大不了几岁。
姜宇讲到这里,他们也开始认真听讲。
姜宇继续道:“大家再回想一下其它三个古文明,它们都曾经有过封建社会时代,但是四个古文明对封建制度的处理在细节上却有些不一样。
“另外在神权与政权的处理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古中国的政权早早得就跟神权脱离开了,也几乎从未打过宗教战争。
“南北朝时期的灭佛运动,也不过是一种阶级斗争和经济斗争罢了。
“四个文明的差异都是受了当地人文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差异,为后来四个古文明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些因素是应该被考虑到文明发展当中的,对一个文明的内在有深刻的影响。
“一味的用数据去描绘一个文明,会发现描绘出的文明缺少灵魂。”
这话说完,研究生们和学生们都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他们自然知道,姜宇所说的这些,是一个学者对文明认知的最核心描述,对自身对文明的研究逻辑和认知非常有帮助。
姜宇给了他们思考的事件,大概大半分钟之后,他又道:“不过也不能闭门造车,因为东西方对待文明的许多观念多是互补的。
“比如西方的数据和桉例分析,为东方学者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地理因素影响文化这个思路就是明显的西方思路,很好地解释了许多文化上的特色。
“比如中国在明清时代为什么会逐渐保守?因为中国地处的环境周围要么环海,要么是难以逾越的高原和高山,封闭的环境让中国文化逐渐变得保守。
“但这也只是原因之一,现代智人早在大概百万年前,就跨过了这些地理上的险阻,从西亚来到东亚。
“为什么到明清时代,反而还不如那些穿着兽皮,用着简单工具的原始人有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