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里,在主要街道处,都出现了失物招领处,招领处摆放着一张长桌,上面放着笔墨纸砚,一张椅子。
椅子上往往坐着一名面带笑容的书生,在他的身边有两名身背燧发枪的预备军战士进行安保工作。
这些书生都是柴瑜用一天两百文钱雇佣过来帮着预备军做事的,现在青州城刚刚拿下,百废待兴,要组建一个新的政府支持青州运转已经是迫不及待。
青州的读书人很多,只是在柴瑜看来,他们大多的读的都是圣贤书,写写公文什么的都不在话下,只是要能真正处理青州的政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
所以,他打算效仿滨州的模式,先让书生们做事,那后从中观察,选出认真负责的人来担当知州也就是市长。
在这个阶段,前任知州曾经跑来青州想要官复原职,被柴瑜给赶走了,一个堂堂的知州,朝廷命官,在全城最危急的时刻,丢下全城百姓不顾,带着人逃命,这样的人,柴瑜怎么可能再用?
黄四郎一袭青衣,头发梳理的十分干净,衣服也十分的整洁,高高的额头上映照着阳光,显得他整个人都容光焕发,坐在椅子上笑着看向了大街上。
虽然他的衣服上有许多补订,可是挡不住他眼睛中的喜气。
他是一个举人,不过大周的举人和明清之际的举人不同,在大周,读书人有四级考试,院试,乡试,通过院试者为秀才,通过乡试者为举人。
通过了举人后,还需要再参加省试来保住举人头衔,通过了省试者就有资格进入会试,到了这一步整个考试流程才算走完了大半,有了做官的可能。
否则举人不继续向上考的话,那这个举人头衔也很难保住,还需要下次重新考试,所以,在大周,举人是个动态的头衔,随时会掉。
黄四郎家境贫寒,家中有老父母,还有一个娇妻稚子,父母倾尽家产供黄四郎读书,在这个读书成本异常高的时代,家中有一个读书郎,那就相当于有了一名吞金兽,书本笔墨以及教辅材料都需要钱去购买。
所以和黄四郎一起读书的小伙伴,要么意志不坚定,读书成绩不理想半路下车,要么家庭承受不起,不得不告别读书生涯。
黄四郎能有目前的成就,全凭他卓越的天资,从一众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举人头衔。
可他踌躇满志想要再进一步的时候,青州城却被刘盖给拿下,为了防止有人去京师秘密汇报信息,刘盖不允许读书人出城,在将读书人名单清点后,要求他们每天必须来衙门报到。
面对从天而降的祸端,黄四郎欲哭无泪,幸亏好友劝导了很长时间,他才最终接受了现实。
在汴梁,还有往年的进士没有等来朝廷分配,都寄居在汴梁上下打量,他一个小举人,即便通过了省考,没有门路,也无法做官。
这也是摆在大周读书人面前的艰难选择,不读书就没法做官,前期的投入就全部作废,可是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做官,汴梁城里有的是读书好的人才,但是官位就那么一些。
黄四郎高兴的是,柴瑜来了,将自己痛恨的刘盖给赶走了,现在又大量招募读书人做事,原先知州衙门中的衙役们也被柴瑜给赶走了,整个城市处于无朝廷状态。
读书人特有的敏感性,让黄四郎意识到其中有巨大的机会,他早就听说了柴瑜虽然是皇子,可是行动特立独行,和朝廷保守的风格大相径庭。
在滨州举行了田改,将地主们的地匀给了百姓们,光是这一行动就已经表明了柴瑜有改天换地的想法,绝对不是那些保守的地主士大夫们所能接受得了。
日后,柴瑜和朝廷必定会发生激烈的斗争。
按照道理说,在这种风向的选择上,读书人应该是更加谨慎的。
可是,青州城里的读书人却在招募告示贴出后,爆发了极大的热情,告示周围都站满了前来报名的书生,其中的原因当然有柴瑜给的工钱高,一天有两百文。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这些读书人相比起普通人来,具有更高的视野,他们看明白了,在这个乱世中,柴瑜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掀翻朝廷,重立制度的热门人选。
两百文算什么?就是不要钱,也要跟着柴瑜干,以后一旦柴瑜扫清大周的积弊,把握了朝政,那他们这些人就是从龙之臣,转身一变,就会成为大周的要臣,这么大一个风口,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
那他们不害怕朝廷吗,他们当然是怕的,可是情况再坏还能怎么坏?多年的挑灯夜读,不如别人溜须拍马,十几年二十年的辛苦读书,却没有用武之地。
这些隐藏在大周各处的读书人,虽然沉默,困顿于现实,但是他们有智慧有学识,就如同一座被压抑的火山,一旦找到突破口,他们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如果柴瑜没来大周,他们也很有可能去跟随尹胜,或者刘盖,甚至投奔辽国,西夏,为别国效力,虽然这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黑点,可是谁让大周不能任用贤良呢。
西夏余敬以一个秀才入手西夏,最后成了西夏国相,这个成功的案例大大刺激了中原的读书人,中原哪个县城拿不出一把秀才,你秀才都能干到的事,我一个举人还做不到?
相比起投奔外国,投奔柴瑜就显得行动正义多了,无论如何,柴瑜也是皇子,根红苗正的大周江山继承人,而且现在只需要投入一点劳动,就有可能成功,谁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