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关东联军,讨董联盟,其实在军事上对董卓的直接威胁并不大,但却给董卓造成了明显的政治压力。
尤其是积极参与反董联盟的,有一大半以上,是董卓提拔起来的士人,这让董卓彻底明白了一件事情,作为关西凉州武人,他再怎么卖好,也无法得到关东士人的认可。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装了。董卓干脆撕下了伪装的面具,再次拿出了武人的蛮横做派。既然杀了刘辩,你们这些关东士人还不罢休,那我就彻底掘了你们关东士人的根。
当初光武中兴之后,定都洛阳,由此才奠定了关东士人的地位。这次,董卓决定要把都城迁回关西长安。
所谓关西,就是函谷关以西,地理范围上,核心区域主要是关中平原和凉州。关西易守难攻,是秦汉的起家之地,但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关西偏远的劣势就体现了出来。
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号称位面之子,六七年间就统一了中原,依靠的是关东的士人和豪强的支持,因此光武之后,关东士人的地位得以确立,都城就迁到了洛阳。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而随着都城这种政治中心的东迁,关西人的影响力就大幅下降。尤其是凉州,都城在长安时,凉州是关中的屏障,地位自然无需多言,但迁都洛阳之后,凉州就成为边鄙之地,逐渐陷落到地域鄙视链的最底端。
董卓作为凉州人,对这种地域鄙视链自然是强烈不满,加之他在凉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把都城迁回长安,就可以更稳固的把持朝政。时间一长,关东士人的地位自然下降,而董卓却有可能获得关西士人的支持。
董卓把朝中大臣,都召集了起来,提出了这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策略,迁都长安:“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桉《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
此策一出,百官一时都被震惊的说出话来。此时,董卓大权独揽,能够在董卓面前能够说上话的除了近人,就只剩下三公杨彪、黄琬和荀爽了。
司徒杨彪马上就提出了反对:“迁都可不是能轻易进行的。当年光武定都洛阳,是因为长安被王莽弄残破了,现在都城在洛阳已经这么久了,大家都已经在洛阳安居乐业,要是迁都,一定遭到百姓反对,会造成很大的变乱。”
董卓对杨彪的意见嗤之以鼻:“关中那么富饶,长安残破,重建就是了。至于百姓,我需要和他们商量吗,有这么多兵马,我让他们上山下海,也得听我的。”
杨彪与董卓当场争执起来,太尉黄琬也上来帮腔站在杨彪一边,对董卓大加驳斥。司空荀爽看董卓要发火,赶紧劝解,才让双方暂停了争吵。
董卓此时已经不再相信这些士人,见杨彪、黄琬不给面子,直接找了个灾异的理由,就把两人的三公之位给撤了。换成了赵谦和王允。
党人,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之前曾今得到董卓的信重,这次却来进谏迁都之事,董卓更是大怒:“当初我刚刚来洛阳,你们劝我重用士人,我信了。但你们举荐的这些士人,现在全都起兵来反对我,这是你们两个小子在算计我啊”。
董卓再不肯相信这二人,直接就把这两个人杀了。两颗人头落地,朝中诸臣再也没人敢出声反对迁都,迁都之事就确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