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到了十月中旬,李卫国选了个好日子开镰,收割水稻。
其他村民都收拾完秋儿了,地里就剩下白菜萝卜这些,所以来帮工割水稻的人,足有好几十位。
即便如此,也足足干了两天,这才收割完毕,把水稻拉回场院,继续进行晾晒。
下一步就是脱粒和加工成大米,需要专业的机器,反正以后年年种植水稻,这些机器也都会用到,所以李卫国直接购买了一套。
唯独没有卖抛光机的,大米打出来,没法抛光。
这个也没啥太大的影响,抛光主要是为了使大米瞧着更加晶莹透亮,如今大多数的大米都不进行抛光。
等完成脱粒之后,李卫国就去罐头厂,给吴教授打了个电话,两天之后,吴教授就又领着郑先农再次来到大馒头屯。
望着场院上面堆成几座小山一般的稻谷,在阳光下金灿灿的,吴教授都有点震惊了:“估算一下产量没有?”
李卫国直接组织人手,开始往麻袋里装稻谷。
场院上,一熘熘大麻袋,整整齐齐排列,瞧着就叫人心情舒畅,特别有成就感。
随便称了几个麻袋,算出平均一袋的重量,然后数了数总数,一共是三十二万多斤稻谷。
他们一共种植了三百亩的水稻,亩产超过一千斤。
等算出来产量之后,在场院帮忙的村民也都直咋舌,谢老抠惊得一个劲眨巴眼睛:“这也太吓人啦!”
“今年咱们的黄豆算是高产的了,将将达到每亩地五百斤,这水稻产量太高了,亩产超千,关键是,稻子的价格,比黄豆还贵呢!”赵老板子也嚷嚷起来。
王队长也一个劲点头:“一亩顶两亩,来年咱也种水稻吧。”
这话也让不少村民都动心了,琢磨着还是种水田合适。
而今年种植水稻的几户,王大拿、赵广定,还有徐大舌头,则是乐得合不拢嘴。
赵广定嘴里一个劲叫唤:“俺就说嘛,跟着国子干,肯定没错!俺算算,水稻一角五分钱一斤,一亩地就能出一百五十块,俺家四十亩地的,一共五千多块呢,不是说有万元户嘛,俺这是不是也算半拉万元户啦。”
徐大舌头老两口也乐呵呵地向李卫国道谢:“国子,俺们也跟你沾光了。”
李卫国知道水稻产量高,可是也想不到竟然会亩产超千斤。
这要是几十年之后,轻轻松松就能达到,但是在当下,那绝对算是高产。
李卫国估摸着,肯定是跟使用了宝珠里边的水有关。
而吴教授则开始查看麻袋里面的稻谷,这个麻袋抓起一把,那个麻袋抓一把,研究了半天,吴教授皱起眉头:“国子,你们这水稻,当初育苗的时候,用了几样稻种?”
“老师,就买了一样稻种。”这事郑先农最熟悉。
吴教授不解地说道:“那不对呀,你们这水稻,有明显的差别,一共有三样:这边的,稻谷颗粒最大,比正常的稻谷要大一些,这边的稍微差点,最后这些,基本跟普通稻谷差不多。”
这样啊?
郑先农凑上去比较一下,区别确实挺明显,肉眼就能瞧出来稻谷的不同。
这也令郑先农很是不解:“不应该啊,一样的种子,一样的土肥?”
李卫国心里有了猜测:当初在治疗稻瘟病的时候,兑水的浓度有区别,肯定是浓度高的稻谷,颗粒最大。
可是这件事却没法解释,他也只能跟着瞎说:“是不是地力不同,有一部分是新开荒的,有些是原本的熟地。”
吴教授点点头:“那也有可能,国子,你记不记得,这颗粒大的,是哪块地产的?”
李卫国赶紧晃晃脑袋:“这个还真没在意,都掺和到一起了。”
而郑先农忽然一拍大腿,勐然想起来一件事:“对了,有一部分秧苗,是我们从延边那边运回来的!”
“对呀,肯定是这个原因!”李卫国连忙就坡下驴。
吴教授也想不出别的原因,只能归结于此:“那这些大粒儿的,多留点稻种,筛选几年,看看能不能搞出来新的高产品种。”
这时候,赵广定着急了:“咱们先别研究这些,赶紧打出来点大米,娃子们都馋大米饭呢。”
李卫国却摇摇头:“广定叔,这个真没法子,你要是着急吃,就先收一簸箕稻谷回去,自个慢慢搓吧,把外面的稻壳子搓掉。”
“那得猴年马月啊。”赵广定的脸也垮了下去。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别人都知道李卫国买了打米机,唯独赵广定经常在鹿场那边,不知道消息。
反正稻谷也晒得差不多了,于是大伙每一样都拽出来两麻袋,开始打米。
轰隆隆,机器轰鸣声中,稻壳被脱去,露出里面的大米。
赵广定迫不及待地先收了一簸箕出来,端着给大伙查看。
小娃子们最积极,呼啦一下把赵广定围住,狗剩子一眼就瞧出来问题:“这大米不对劲,人家都说白米饭,大米肯定是白的,这大米怎么是青色的?”
“肯定发霉了,这大米吃不成啦。”另一个娃子也嚷起来。
然后有几个年龄比较小的娃子,都委屈得哇哇大哭起来,本来盼着吃大米饭呢,这下吃不成还了得?
也不怪把孩子们都馋哭了,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长这么大,还没吃过大米饭是啥滋味呢。
也就李卫国家里,跟粮库有些关系,多少弄回来点大米。
“这米好啊,中午必须尝尝!”吴教授抓了一把青灿灿的大米,嘴里赞不绝口。
他是专家,知道大米并非是白色才是最佳,像这种颜色泛青的,里面的营养成分,往往更加丰富和多养。
“大米能吃啊?”小娃子们听明白了,全都撒腿往家跑,很快就全都端着盆跑回来,一个个眼巴巴地等着分大米。
家里的大人们不像孩子们那么不懂事,这大米将近两毛钱一斤呢,于是纷纷吆喝自家的孩子。
李卫国笑着摆摆手:“一家先分一盆回去,叫娃儿们解解馋,不过咱们说好了,再想要大米就不白给了,得用包米换。”
噢!娃子们齐声欢呼。
乡亲们也都称赞李卫国大气,其实乡里乡亲的,一盆大米,李卫国当然舍得。
吴教授对磨出来的大米也比较上心,他最关心的是那种大颗粒的,拿在手上,确实比普通的大米要大上一圈。
“老师,咱们中午就尝尝这个大米的味道。”郑先农也同样兴奋,因为种植大米,他付出的最多。
李小梅和李小鹿小姐俩抬了半盆子大米回家,李金梅在家烧水,开始捞饭。
这年月吃大米饭,没有电饭锅之类,都是捞米。
先煮后蒸,米饭一粒是一粒,吃起来特别有嚼劲。
等大伙都忙活完了,李卫国领着吴教授他们回家吃午饭。
“吃大米饭喽!”小当家给大伙盛饭。
全都是上尖一大碗,米粒晶莹,莹白之中透出些许青色,十分漂亮。
李小鹿也使劲抽搭几下小鼻子,小脸上满是笑意。
还没吃呢,一股浓浓的米香就在屋子里散发开去。
大伙都尝了一口,米粒有一种弹牙的感觉,而且饭香格外浓郁。
“真香!”李小梅吃了一口大米饭,乐得眉开眼笑。
种了这么多水稻,以后可以敞开了吃。
“好米啊,香气浓郁,回味悠长。”吴教授嘴里也不停地称赞,他吃过不少地方的大米,包括江南一带,号称鱼米之乡的稻米,都没有这种香气。
李卫国在吃了一口之后,也心花怒放:“吴教授,那不如把我们的大米,就叫稻花香好了。”
他准备先注册这个商标,不然的话,以后稻花香这个名称,就烂大街了。
“不错,这个名字好。”吴教授也赞许地点点头,然后又往嘴里刨了一大口米饭。
于此同时,在大馒头屯,家家户户的饭桌上,也都散发着浓郁的米香。
孩子们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心心念念的大米饭。
而各家的大人,也基本都在谈论着,明年也种一部分水稻,家里的收入肯定还会增加。
这就是榜样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农村。
“都吃菜啊,别光扒拉饭。”李金梅中午特意弄了四个菜,用来招待吴教授。
还有就是丈夫回来,当然要吃点好的。
“这么好吃的米饭,不用吃菜,都能吃三大碗。”李小梅朝大姐笑笑,道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吴教授也频频点头:“国子,今年一定多留点稻种。”
李卫国自然答应,他也希望经过几年的优化,让他们这里的稻米打响品牌。
愉快的午餐吃到一半的时候,就听到大门外传来一阵喇叭声,李卫国连忙放下快子出门迎接,他听出来了,是田大贵的那辆小轿车。
等到了外边,李卫国这才瞧见,除了田大贵那辆小轿车之外,后面还跟着一辆小吉普。
田大贵已经下了车,还有人陆陆续续从车里下来,其中一个,赫然是金长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