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你怎么看?”
听着柴荣的询问,赵匡胤沉吟片刻,开口说道。
“回陛下的话,张元徽此举虽然是他一贯的秉性,但明显他也清楚这一战对于我后周的重要性。”
“陛下御驾亲征,我军士气自然空前高涨,若是第一场获得胜利,那么便会一直叠加下去,宛如冰川滚雪,一发不可收拾。”
看了一眼柴荣,赵匡胤见其面色如常,便又接着开口。
“但若是第一场战斗便被张元徽拿下,那么不论如何都会对我军士气产生影响。”
“虽说张元徽为人狂放,目中无人,急功近利。”虽说这次战争赵匡胤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好柴荣的安全,但他仍旧对张元徽研究的十分透彻。
“但也不可否认他眼光毒辣,嗅觉敏锐,为了胜利不择手段。”
赵匡胤见柴荣点了点头,这才放下心来,补充完了最后一句。
“此事他不会不知道,定然是故意如此,用三千骑兵换来我军士气跌落,从长远来看,怎么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柴荣没有去问询几个立在旁边的将领,而是继续朝着赵匡胤发问。
“那依你看,该做何解?”
“李筠将军战力无双,又是长拒北汉的功臣,我后周无人能比他更了解对手。”赵匡胤没有丝毫犹豫,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
“而且此战事关重大,不能被张元徽如此不惜代价的打法给吓到,理应立马派出增援。”
赵匡胤抬起头看着柴荣的眼睛,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哪怕是因此把试探直接升级为决战也在所不惜。”
柴荣脸上带笑,正准备开口,却被旁人打断。
“陛下,赵宿卫满腹韬略,言之在理。”被任命为左翼大将军的白重赞开口道,“但微臣以为张元徽此举,不仅仅是为了首战胜利,更是大有有恃无恐的意味,摆明了告诉我们三千轻骑都可以拿来牺牲。”
白重赞瞟了赵匡胤一眼,接着开口。
“若是按部就班,把战线拉长,那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摸清楚北汉的底牌,但若是就此孤注一掷,直接打响。”
“那恐怕,原本就劣势的我们仓促之下,更是机会渺茫。”
“是啊,陛下,赵宿卫说的不错,这一战关乎着我军士气。”又有一人开口,“但士气低了还能通过后续胜利拉回来,若是孤注一掷的话,一旦身陷险境,那就再无翻身机会。”
一时之间,大帐气氛有些凝固,众人皆把目光投在了柴荣的身上,等着他做出最后决定。
赵匡胤说的不无道理,但白重赞两人所说也十分中肯。
战争不是意气用事,局部胜利固然大快人心,但若是因此而舍了全盘大棋,自然是大错特错。
白重赞是后周老将,考虑的自然要比赵匡胤多得多。
不过老将虽稳,却忽略了一个事情。
北汉本就比后周兵力要强盛,这次更是寻求契丹帮助,两者相加之下,后周若是拉长战线,定然不是两家联手的对手。
再加上柴荣此次御驾亲征,本就打定了要从局部打开一道突破口的主意。
他所依靠的,不是诸如李筠这种顶尖战力,也不是身边韦善君所代表的洞渊派。
而是要依靠每一个士兵都拿出十二分的力量,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柴荣想要的结果。
士气对于此时的后周来说,比什么都要重要。
柴荣并没有多想,只是给赵匡胤递过去一个赞赏的眼神。
“诸位所言皆有理,我只说一句。”
柴荣语气沉稳,扫视四周,和每一个人对视。
“此战若负,便再无后周。”
一听柴荣此话,白重赞就有了答桉,于是默默的看了赵匡胤一眼,似乎觉得这个以前连看都懒得多看一眼的年轻人,身上似乎有了一股不一样的气质。
“白将军,李将军,领我命令,率军支援。”
“务必不能让李筠死在了敌人手里!”
纵使和自己想法背道相驰,但军令如山,白重赞仍旧是拱手领命。
“属下得令!”
.....
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敌军,纵使有黄符辅助,李筠仍旧是双手隐隐颤抖,呼吸如风箱,粗重急促。
先是斩马杀骑,直到将三千骑兵屠戮殆尽,便一刻也没停歇的调转枪头,跑着支援到了步兵作战的前线。
速度之快,让紧跟着他的传令兵差点跟丢。
枪挑大戟,枪头砸盔,一个又一个敌人死在了李筠的手里,他早已经双眼充血,手中长枪也不似之前灵活。
耳朵里嗡嗡作响,除了战鼓之声,再无其他声音能够入耳。
在北汉步卒缓慢推进之下,两万后周军队此时已然只剩下不到三千,虽说自己也伤亡惨重,但却仍旧有着接近八千之众。
近乎三倍的人数优势,已然注定了这场战斗的结局。
然而李筠浑然不觉,仍旧是不知疲倦的出枪。
他早在当年奉命值守高平之后,便已经做好了舍掉这条命的打算。
像是今天这般战至力竭,死在沙场之上,似乎是他想象过的最好的下场。
李筠双目如同含血,再杀一人,扫视四周遍地的敌军尸体,嚣然一笑。
“今日我李筠杀敌百数,够本!”
就在他话音刚落之时,鼓声骤变,如同九天惊雷!
李筠勐一回头。
这鼓声是,援兵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