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百姓已经完全达标了,那就直接纳入治下,暂时还没达到标准,那就先养着,教育着,让他们达到标准,然后再纳入治下。
比如说,后世有人问“中国古代有没有侵略过别人?”,有个点亮很高的回答是,“难道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充话费送的?”
然则虽然不是充话费送的,差距也不远了。其中诀窍,就在这一种断法里,那些化外之民不断受到中央王朝的影响,最终潜移默化之下,主动纳入体系之中。
比如后世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明朝苏禄国王的仰慕中原文化等等,都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
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理解,亦曾经有所发散,最终都湮灭于主流之中,被视为异端。
这不过是其中的一处争论而已。五经之中,两家对于圣人主旨阐述的不同,又何止一处?
主流是什么?当然是作为官学的“今文学派”。
他们由于都是由隶书写成,所以学习起来不用再去管个别的字眼,只需要背诵后去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就好。
当初董仲舒以五行之学结合今文经,以赋予王朝天命之说后,今文学说在滑向谶纬之说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而古文经都是由籀文写成,免不了要如同甲骨文一样,去逐字逐句解读,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扩大。
古文学派为了取得官学的地位,就与今文学派相爱相杀起来。只是,无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都在汉末的乱世里,懵逼了。
因为它们统统解释不了,既然圣人之教如此通透,为何国家会乱?为何民众还要造反?
你说忠,为何曹氏司马氏篡夺起来前赴后继?
你说孝,为何无父无母,杀父弑母不绝于闻?
你说仁,为何杀人盈野白骨遍地?
君不再是明君,多少孩童被推上九五至尊?臣不再是纯臣,多少权臣将君主把玩于股掌之间?兄弟倾轧、夫妻反目、父子成仇,所谓的三纲五常,难道就是这个样子?
你告诉我要和谐,为什么都变成了星星?你告诉我要代表,最后都被戴了表。你告诉我为人民服务,可我看到的都是为人民币服务;你告诉我要做梦,可我在梦里醒不来了!
所以呢?三纲五常,去TMD的吧!天地生人,繁衍于世,都是自然造化,与圣人有什么关系?曹氏篡汉,司马氏弑君,这就是所谓名教的“天命”?
上行下效,贪腐横行、相互吹捧、欺世盗名,可你告诉这样的世道就是圣人教化,天命所归?
这天地万物皆从“无”中来,什么圣人,什么主义,都是虚妄!
仁义充满臭腐、六经皆是污秽,再也不去追求什么修齐治平。
该吃吃该喝喝,醒来以竹林为游,醉去以天地为庐。行到陌路一场痛哭,死在半途就直接埋了吧。
越明教而任自然,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思想——玄学,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