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从玛利亚驻守在特里亚城一个月后开始。
率先投入战场的,是保加利亚大军。
在索菲亚战争中取得胜利之后,保加利亚军队士气可谓是如日中天。
从克虏伯那边购买得来的几门火炮,也同样被搬运到前线当中。
紧接着,便是双方的火炮对轰。
说是对轰,事实上只不过是保加利亚的单方面轰炸,紧接着就是集中兵力,对着被他们轰炸过后的地方发起冲锋。
可他完全没意识到,对方也同样挖了大量的堑壕。
在保加利亚士兵进入第一个堑壕时,首先出现的,是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子弹。
他们看不到人在哪里,只听见枪声,愤怒的嘶吼声,最后只剩下他们痛苦的哀嚎。
这些奥军士兵在堑壕内神出鬼没,保加利亚的士兵一旦进入堑壕,就分不清楚方向。
事实上这并不是奥军他们战术高超,仅仅是因为这些堑壕都是他们挖的,自然知道怎么走,而且也有大部分奥军在堑壕内迷路。
就这样,第一批发起冲锋的士兵全部都陷入在无情的堑壕战内。
紧接着便是第一批,第三批,第四批。
冲锋哨从未停过,士兵们以营的方式发起冲锋。
可是,在保加利亚这边的火炮暂停之后,原本还在冲锋路上的士兵立即遭到被泥土掩盖得十分隐蔽的碉堡攻击。
机枪以交叉火力的方式不断地收割着生命,很多士兵刚走出战壕就被子弹给打成筛子。
这种打法持续到五千人阵亡之后,才暂时停缓了攻势。
仅仅一个下午就失去了五千名士兵的生命,尽管对于六十几万的联军而言,这五千人算不上很多,但那是因为这五千人没死伤在其他国家身上。
费迪南一世开始感觉到不妥,便停止了这样的进攻。
他与维奇罗斯和刚支援到这里的黑山将军罗马尼亚皇子进行战术商讨。
首先,冲锋不能只靠他们保加利亚,其他国家也要加入其中。
否则在取胜之后,那些出力少的国家,将得不到任何利益。
黑山对于此事其实并不是太上心,塞尔维亚就挡在自己面前,到时候真要瓜分利益,也轮不到黑山,最多也只是吃点汤渣而已。
他加入这场战争也只不过是因为协约问题,所以在场的所有人里面,最没动力的,就数这位黑山将军了。
反观代表着塞尔维亚的维奇罗斯和代表着罗马尼亚的皇子埃德尔·罗斯尔翰·西格马林根,这二人的积极性近乎于疯狂。
维奇罗斯的目的不言而喻,他就是想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领地和利益。
至于这位罗马尼亚皇子,他的目的就显得十分单纯。
为国家建功立业,获得军功,从而为日后成为罗马尼亚国王时,给自己的功绩添上一笔。
三个人一拍即合,除了黑山将军几乎摸鱼之外,他们三方决定再一次发起进攻。
而这一次进攻,成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冲锋。
而且是单方面损失。
上层领导人的决定,
他们就要无条件执行下去,即使这是一个必然送死的道路,也不会给你任何拒绝的理由。
于是乎,第二次冲锋开始了。
这条亚德里亚堡防线修建得很长,而且纵深五公里,费迪南一世和塞军总司令维奇罗斯决定,扩大战线,从而将敌军原本就不多的军队给拉散开来。
而且拉开战线还能够分摊敌军火炮,从而消耗奥军子弹和炮弹。
伴随着冲锋哨的响起,士兵们爬出战壕,对着敌军阵地发起进攻。
这次进攻并不如第一次进攻时那么密集,相反士兵与士兵之间的空隙大了许多。
可就算是这样,面对敌军的火炮袭击,仍旧有大批士兵瞬间失去生命。
很多人都被炸成肉沫,鲜血碎肉内脏被打得抛飞空中,然后坠落下来。
被内脏血肉砸中的士兵不是当场砸晕就是被吓得无法再次作战。
这个时候,士兵们还没有头盔。
颜色鲜艳的作战制服让他们更容易成为战场上的靶子。
在军队后面,甚至还有军乐队进行演奏,从而提高士兵们的士气。
但他们的战线拉长确实给奥军火力带来了严重削减。
尽管已经集结了五十多万人,但是这五十多万人战力太弱,真要打起来,恐怕要几个奥军士兵才能打得赢一名保加利亚士兵。
对于此事兴登堡做出了如下决策。
新招募的士兵率先顶在最前线,并且给他们一个承诺。
只要能够守住防线一天,就提升一个军衔,获得一个爵位,赏金大大的有。
守一天而已,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能够提升军衔,获得一个爵位,加上那么多钱。
正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于是乎这些初来战场的士兵顿时间加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当中。
他们只是盲目地开枪,开枪,开枪。
第一天,敌军冲入到战壕中,但凡见到里面有什么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扑杀过去。
一开始不少新兵都死在战壕内,短短的半小时里面就有数之不尽的新兵死在敌人手上。
在看着原本还与自己有说有笑的朋友惨死在敌人手上,经历了鲜血与烈火之后,这些新兵被强行成长。
他们不再需要经过训练,因为杀人不需要训练。
堑壕内顿时成为了他们与敌军之间的修罗战场,战损率高达一比二,而且是新兵死得最多。
即使有老兵带着,也依旧没有半点帮助。
又或者说,直面死亡才是最大的帮助。
这是第一天。
仅仅一天时间,奥军的新兵蛋子都成熟了。
他们变得冷酷无情,原本只是教了一些枪械的基础,此时此刻已经成为了他们最熟练的杀人方式。
然后就是第二天。
巴尔干同盟拉长了战线,这些第一堑壕的阵线士兵只能跟随着自己的军官去防御其他堑壕地区。
如此一来,每一条堑壕阵线就被减弱了兵力。
面对这种情况,兴登堡开始派出更多的老兵加入其中。
这些老兵成为了每一条堑壕阵地的坚强护盾。
并且根据兴登堡的要求,负责带着老兵加入到战场的军官,都需要给所有新兵传达一个信念。
为信仰而战。
要让奥斯曼军队对自己国家有一个爱国观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奥斯曼这个国家十分复杂,与其说他们爱国,还不如说他们只是接受了土耳其人的管理,但还是忠诚于自己的宗教。
这种事情十分麻烦,因为他们不会在乎国家的生死,完全没有爱国这一观念。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米德二世的影响力。
即使这位苏丹已经再一次失败且被软禁,但是阿拉伯人地区内,他的影响力依旧巨大,以至于恩维尔帕夏不敢对哈米德二世判处死刑。
所以要向士兵们宣传爱国观念,兴登堡当即认为这简直就是天荒夜谈。
但他转换一个方向。
宣传为信仰而战。
这些军官都是有着一定知识的人,他们以各自最为熟悉的方式,进行着战前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