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所需要避开的仅仅是大国之间的战争。
这是君主之间的默契,尽可能避免大国战争。
但是,他们的手下军臣们却不会愿意。
在他们眼中,战争能够决定一切矛盾,而自己国家也足以战胜任何敌人。
如今的俄国军官就是如此的狂热,如此的不可理喻。
苏克霍姆利诺夫也如此认为,只要发动战争,他们就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而且大斯拉夫民族思想让他们对非本民族的国家充满了侵略性。
所以,身为主战派的苏克霍姆利诺夫,开启这场会议时,便逐渐地将话题重心从‘是否会发生战争’转移到‘如何进行战争’。
话题重心转移得很快。
霎时间,会议室内,所有人都在商讨着如何开战,而他们的敌人又是谁。
奥匈帝国是首选,奥斯曼帝国也同样纳入其中。
如果要评论俄国的当前敌人,毫无疑问就是这两个了。
相反,军官们对德国的态度反而会好上很多。
毕竟在十几年前,德国宰相俾斯麦就力求与俄国搞好关系,那时候的三国协议事实上是德、奥匈和俄国。
只可惜,因为分赃不均,俄国亏得太严重,所以三国联盟失败了。
可即使如此,俄国和德国之间还是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
能够说得上冲突的,也就只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而已。
可是这场战争,从头到尾都不存在俄军和德军之间的交锋。
不是俄塞保联军打奥斯曼帝国,就是德土联军打巴尔干联军,说到底都是小弟打架,他们劝架。
所以,即使是这场战争,也依旧没有影响双方的关系。
反观英法两国,那就是大大不同了。
英国对德国的态度主要是警惕。
自从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皇帝之后,就开始走出俾斯麦所补下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
他所力求的,正是霸权主义。
德国的殖民发展相对较晚,所以在分赃殖民地里面,他所能获得的都是一些比较贫瘠或者落后的地区。
而且威廉二世还大力发展本国海军,其海军规模逐渐有赶超大英的趋势,以至于英国的霸权主义逐渐紧张起来。
事实上,如果德国不去发展海军,而且也没有主动挑衅英国人。
在欧洲国际领域上,英国绝不会为难德国,甚至还会与之交好。
掌握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其实并不愿意插手到这种事情上,但德国的过分扩张和威廉二世的高调挑衅,以至于欧洲局势越加紧张。
然后就是法国。
可以这么说,德法之间是死敌关系。
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战,除了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擒,法国战败。
德法两国签下了法兰克福和约,赔款50亿法郎,并且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是法国的耻辱,让法国人铭记于心。
欧洲局势里面,真正有着巨大仇恨和不可缓解的国家,除了俄国和奥斯曼之外,那就是德国和法国了。
只可惜,现在的俄国已经搭上了法国这辆列车,而且身为司机的法国,绝不可能允许俄国中途跳车。
因此,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如何协助法国。
可是协助归协助,真要打,还是得好好商量一番。
况且,会议室内的所有军官都没有将德国列入第一战略对向,而是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列入为首要攻击对象。
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中心点,会议室内展开了如何击败他们的热烈讨论。
只不过军官之间的意见各有不同,而且有些军官之间的关系十分恶劣。
霎时间,会议室内的讨论逐渐演变成争执,吵闹,甚至还有人想动起手来。
如果不是尼古拉二世就坐在边上,恐怕这些斯拉夫人就已经打起来了。
但如此混乱的场景,着实是让沙皇很不满意。
眼见将要发生肢体冲突,他锤向桌面,哼了一声。
“够了!”
一声冷哼,沉重的声音在会议室内回荡不止,不断放大。
所有人都禁言了,他们带着敬畏的态度,朝着尼古拉二世这边低下了头。
虽说冲动,但他们都不敢违背沙皇的指令。
从喧闹转入安静,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缓冲的地带。
他转过头,看向了尼古拉大公和玛利亚这边,问道。
“你们有什么想法,大可以在此说出来。”
玛利亚没有说话,而是默默地低着头。
一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即使自己不是穿越者,只要对局势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知道。
但是,一战要如何去打,这一点就很有话题性了。
这场战争将会重新将整个欧洲进行划分。
虽然说二战是一战而延伸,但一战的结束,确实让欧洲格局发生变化。
所以在面对这场战争的同时,玛利亚还需要思考着,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让Совет发展起来。
Совет能够夺取俄国政权,有不少运气成分在里面。
而且因为缺乏经验,导致即使是夺取了政权,在管理国家方面同样走错了很多歪路。
内战中,如果不是白匪更加拉胯,从而显得Совет更加优秀,恐怕也无法取得成功。
说白了就是纯粹的比烂。
比烂并不是什么好事,但那时候是没经验,没办法。
现在不一样了。
玛利亚会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在这场一战里面,她首先需要考虑的,并不是沙俄帝国的利益,而是Совет的利益。
因此,当沙皇尼古拉二世问起她时,玛利亚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她只是默默地低着头,脑海中正思考着如何应对。
反观坐在她对面的尼古拉大公则显得十分从容。
在军政上,他比俄国内部的大部分军官和参谋都要出色。
这一点,即使是Совет内部也得到了认可。
毕竟他们Совет高层也曾经展开过对沙俄帝国内部的军官讨论和评价。
在这里面,尼古拉大公评价很高。
其最大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能部署出什么奇招计谋。
只因为,他是沙俄帝国中,最稳靠的一位。
然而这一次他却显得有些激进。
他凝望着尼古拉二世,缓缓道出自己的战略。
“我们应当做好预备战争动员,一旦开战,就以最快的攻势,联合法国,一同摧毁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