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要进行外部战争,还需要进行对内部的平乱。
在征兵方面,以奥地利本体民族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有多民族的强行征服,导致皇室与王家联合军开始混编入一些其他民族的士兵进来。
最后,奥匈帝国将这支军队更名为帝国国防军。
而这支军队,才是斐迪南所依仗的核心力量。
康拉德元帅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是十分了解,但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低估了这三十万临时编制的散乱军团战斗能力。
大军团作战,康拉德不可能对每一个军团进行详细了解。
更何况,他原本就不需要对这些军团进行直接操控。
他的指令都是由自己麾下的军官去负责。
如今,看着这三十万人被围困在俄奥边境,斐迪南没有丝毫犹豫地执行斯蒂芬所定下的战略计划。
“俄奥边境必然会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俄军在人数上确实占据着绝对优势,但他们的运输能力不足以将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运送到前线。”
“一旦开战,他们必然会先运送人员过来,武器弹药随后再到。”
“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对加里西亚发起进攻。”
在康拉德还未出发前,身为帝国参谋长的斯蒂芬将计划铺平在康拉德面前。
这份计划并没有什么弯弯绕绕,也不存在陷阱和迫害。
正如同斯蒂芬所认为的那样,俄军的动员能力不足以让他们将人员和武器弹药一同运送过来。
所以,一旦侦查到俄军开始集结兵力,便是他们的进攻最佳机会。
谁能够打入俄国,谁就能获得最大的战争功绩。
康拉德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接下了这个命令,并且率领那三十万新动员组织起来的军队,展开了对俄国的攻势。
这份攻势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斯蒂芬的计划并不完全。
在斐迪南的要求下,斯蒂芬刻意隐瞒了一部分战略意图。
“加里西亚是诱饵。”
在康拉德发起进攻时,斯蒂芬说出了他的所有战略意图。
“奥匈帝国的军事能力,不足以打赢俄国。”
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推断给说了出来。
斐迪南听完后,脸上露出一丝不悦,但还是认可了这个看法。
奥匈帝国的军队力量太弱了。
先不说其内部的混乱,单从军官上来看,也远不如俄国。
而且俄国可是拥有着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即使一时战败,俄国也能迅速组建起另外一支大兵团。
这就是他们的底蕴和力量。
反观奥匈帝国,能够发挥战斗力的部队实在不多。
对塞尔维亚发起速战的巴尔干方面军,也就只有不到十万人。
如今的帝国国防军,里面的成分也逐渐变得杂乱起来。
杂乱无章的民族大熔炉,导致帝国国防军十分混乱。
帝国规定,士兵必须背诵80个德语作战指令,然而绝大部分士兵都无法做得到。
因为奥匈帝国境内,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是说德语,其余的人说匈牙利语、捷克语、波兰语等等。
这种情况导致军队内的指挥出现严重问题。
有些军队里面,甚至还出现了同声传译的翻译官,只是为了传达军官的指令。
翻译官一旦不在,军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这就是现在奥匈军队的现状。
所以斯蒂芬并没有指望他们可以击溃俄国。
他的目的从来都只有一个。
“必须减轻德国在东线的压力,将俄国的大部分力量都集中在我们身上,等待德国打赢了法国,我们就能与德国人联手,征服整个俄罗斯。”
这份作战计划还是得依靠德国人的力量。
奥匈帝国实在是太弱了,他能做到的,仅仅是避免惨败,而非胜利。
但很显然,这次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虽然说康拉德的军事水平十分拉胯,但他确实吸引住了大部分的俄军注意力。
同时也减轻了俄国某个核心地区的兵力。
斯蒂芬看向大地图,锐利的目光落在了波兰华沙。
“华沙很重要,对于俄国而言,华沙就是他们对欧洲进军的主要跳板。”
“一旦失去华沙,俄国将失去对欧洲出兵的主动权。”
“到那时候,德国人将不需要担心东线战场,而我们只需要继续牵扯,便足以完成我们的任务和职责。”
斐迪南捂着又开始发作的额头。
尽管剧烈的疼痛让他难以思考,但他相信自己的心腹,相信斯蒂芬的能力。
眼见自己很难再去思考,斐迪南决定将权力交给了斯蒂芬。
得到决定权后,斯蒂芬开始了自己的战略部署。
集中两个集团军的兵力,总共二十五万人,开始向华沙发起进军。
对此一概不知的玛利亚,仍在对华沙进行防御性布防。
华沙很重要。
这一点,玛利亚十分清楚。
这座城市就是俄国对欧洲的‘出海口’。
失去了华沙,就等同于失去了进入欧洲的陆地港口。
为了支援西南方面军,她已经分出了五个师的兵力离开。
幸亏,如今的铁路运输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原本还欠她的十万兵力,也正一点点的到来。
紧接着就是对华沙的改造与内部的清洗。
华沙很乱,同时华沙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在她进入这座城市之后,便立即察觉到这座城市内的一些不寻常之处。
毫无疑问,华沙城内充斥着各种反抗势力。
她无法保证这些反抗势力是否会在自己进入战争时,突然给她来一刀背刺。
所以,在分出兵力去支援西南方面军时,玛利亚也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她要整治华沙。
清洗行动,需要纳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