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但凡是新兵都要经历这种情况。
很残酷的事实,却又是必须经历的考验。
列昂尼得突然间想明白了,与自己擦肩而过的老兵,为何会有如此麻木的眼神。
这一天,无数人失去了自己的战友,同时也丢掉了那份幼稚的期望感。
这种事情遍布整个战场,没有人是例外。
然而战争并不会留给他们平复心情的时间。
三小时之后,战争又一次开始了。
………………
“我们死守维斯瓦河,炮弹正源源不断地从华沙城内运送过来。”
“但是,我们低估了奥匈帝国的决心和人数。”
“要想打破僵局,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一名传令兵将这句话带到了玛利亚的军营。
他将邓尼金的话完完整整地传达给玛利亚,并且将邓尼金亲手写下的信交给了玛利亚。
毫无疑问,奥匈帝国的进攻,其攻势之大,远在玛利亚的预料范围之内。
短期内邓尼金确实可以抗住奥匈帝国的进攻,但一直打下来,华沙必将陷落。
应对整个欧洲局势,华沙至关重要。
这里不单是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弹药的制造场所,更是沙俄帝国的最前线城市。
玛利亚已经向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发出增援请求。
但这两支方面军都陷入战争当中。
短时间内,不可能腾出兵力给她提供支援。
留给自己的选择,只能死守,或者出其不意。
决定性的战役她必须得打,通过非常规战术扭转整个局势。
细想过后,玛利亚决定让邓尼金那边就坚守,自己则带领着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师,准备绕至侧翼进行打击。
这一次,玛利亚亲自领兵。
只有最靠近战场,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军队的部署。
很显然,这支奥匈帝国的总指挥并没有意识到侧翼的重要性。
他留给侧翼的兵力只有两个步兵团,主要力量还是集中在中间。
按照这位总指挥的战术部署,他要将军队化作成利刃,对着敌人的中间狠狠地捅过去。
只要攻破维斯瓦河防线,奥匈帝国将会如入无人之境,然后摧毁华沙城内的所有俄军。
也正因如此,在玛利亚的军队横跨维斯瓦河背面时,便开始饶了一个大圈,朝着奥匈帝国的侧翼攻去。
这场攻势来得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奥匈帝国的军队都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其两个步兵团便立即遭到玛利亚所率领的部队进攻。
奥匈帝国的军地一直以来都是以多民族、多语言、难管控著称。
这种问题对军队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奥匈帝国就曾经因为这个问题,导致前方冲锋,中侧留守,后方撤退这种情况。
首尾不能兼顾,军队不能调控,指令无法执行。
如此军队,几乎是百战百败。
这一次也同样如此。
在玛利亚的骑兵师发起绕后袭击时,留守在侧翼的两个奥匈步兵团,立即展开反击。
但这种反击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这两个步兵团的指挥官压根就指挥不了自己的军队,无论他做出如何调整,他们麾下的军队都像是一团散沙那般,做不出任何有效的反击。
到最后,他们只能派出传令兵,向自己的大后方发出‘需要支援’的请求。
在接到来自侧翼兵团传令官的消息后,奥匈总指挥顿时明白,侧翼没了。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他本以为华沙军队会以维斯瓦河为防线,死守不出。
毕竟毕苏斯基的叛乱已经开始了。
他的三千人正随着叛乱的展开,规模一点点扩大。
而且为了应和这场进攻华沙的战争,这位总指挥更是给了毕苏斯基的波兰独立军一大批军火武器。
当然,即使没有波兰人对毕苏斯基的支持,现在的沙俄帝国军队,也同样处于人民战争当中。
留给奥匈帝国的选择只剩下一个,那就是以强攻的方式,尽快攻入华沙,与里面的波兰革命党人里应外合。
但第四集团军的顽强远在奥匈总指挥预料之外。
他们顽强地抵抗住奥匈的好几次大规模进攻,维斯瓦河已经堆满了尸体,原本清澈的河流,被鲜血染得一片猩红。
如今,侧翼也遭到了进攻。
他推测进攻自己侧翼的军队不可能太多,绝不超过三万人,所以他决定派出五万人防守侧翼。
事实上,玛利亚所率领的部队确实不多。
这支负责进攻侧翼的部队只有一万多名步兵和五千多名骑兵。
一万五打五万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玛利亚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她需要赌一把。
赌奥匈帝国的行动能力和内部的协调能力。
“这是一场豪赌。”
在进军之时,她对身边的参谋说道。
但既然是豪赌,就必须全力以赴,绝不能后退,任何一步都不行。
很显然,这场豪赌的胜率接近一百。
在奥匈总指挥做出军队上的调整时,因为语言不通,加上翻译官得了痢疾,导致无法精准传达最高指挥官的军事指令。
原本是用来防守侧翼的军队,有接近三万的人都被错误指令调转到后方。
至于来到了侧翼进行支援的两万人,也因为其内部民族矛盾的原因,发生了内讧,以至于组织不起两万人应有的战斗力。
在玛利亚的军队攻入这两万多人的侧翼时,在接近到几乎不到一千米的距离,他们这才反应过来。
然而,一千米的距离并不遥远。
吹响口哨,数个营的步兵朝着他们发起冲锋。
唯一的一个骑兵师也朝着他们侧翼包抄而来。
顿时间,奥匈帝国的侧翼战线一败涂地。
所有人都在撤退,奥军军官压根就指挥不动自己的士兵。
乱糟糟的军队互相踩踏,更有甚者直接丢下武器就往后逃命。
这般情况下,即使那走错路的三万名奥匈士兵能够回来,也无济于事。
如此一来,原本一方面倒的奥匈军队,陷入了僵局。
奥匈总指挥唯一的依靠只剩下了毕苏斯基那边,但缺乏重火力的波兰独立军压根就不是俄军的对手。
伴随着第四集团军的一步步推进,华沙战事逐渐平稳了。
而且西南方面军也随着围困的成功,正逐渐蚕食着奥匈帝国的军队。
战况可谓是大好一片。
但很快,噩耗传来。
东普鲁士的坦能堡战役,俄军大败,俄军战死人数在15万人左右,有十四万人被俘虏。
第一集团军军长莱宁坎普夫遭到俘虏,第二集团军军长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自杀身亡。
打赢他们的德国将领,正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